六盤水市水城區新街鄉二台村:守住橋就守住了鄉愁-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六盤水市水城區新街鄉二台村:守住橋就守住了鄉愁

2024-10-03 09:54:56  來源:貴州日報

高家渡鐵索橋。記者 黃瑤 攝

  初秋,北盤江沿着山形順勢流淌。沿着滿眼翠綠拾級而上,二台村靜臥在北盤江畔,如同一個守護者。

  六盤水市水城區新街鄉二台村,因境內山勢天然形成兩個階梯狀而得名“二台”。

  如今的二台村由原來的二台小村、杜姆姑小村,加上原新街村朱家坪組合併而成。全村下轄26個村民小組,共998戶4710人,村內居住有漢、苗、彝、布依等幾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數的65%。

  站在二台村境內的“龍頭山”俯瞰悠悠北盤江,一座鐵索橋將兩岸風光連為一體,這便是高家渡鐵索橋,承載着二台村百年的守護。

  高家渡鐵索橋位於二台村高家寨組,距縣城80公里,飛駕於北盤江上游的高家渡河段上,清代稱“高家渡鐵橋”,亦稱“普濟橋”又名“義渡”。

  第一代“普濟橋”,始建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通判陳昌言籌銀200兩,建高家渡鐵索義渡,命名為“普濟橋”。

  1905年七月,秋水漲發,暴風將鐵索吹折,第一代“普濟橋”退出歷史舞&。

  1906年,水城、普安(今盤縣)紳商發起募捐,共籌白銀1500余兩及物資等修建鐵索橋,次年竣工。

  195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撥專款並派工程技術人員指導,進行維修。

  1968年、1984年、1989年,水城縣(特區)人民政府三次撥款維修,換鋪橋板。

  此時的“普濟橋”全長79.6米,寬3米,一般水位時,橋面距水面高20米,分橋墩、橋鏈、橋亭三大部分,氣勢雄偉。“普濟橋”兩岸有摩崖石刻,共九通。北岸兩通,一通無字。南岸七通,一通無字,碑文均為正書陰刻。其中,較有代表性和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有:《創修高家渡鐵橋記》《高家渡鐵橋述成在事出力添助功德芳名列左並序》《普濟橋規》等。

  1993年以後,因中線公路全面開工建設並通車,至此,“普濟橋”結束了作為交通要道的使命,靜靜坐落在翻滾的北盤江之上,如同一個老者,靜默地見證者二台人的生活變化。

  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帶領下,二台村緊跟步伐,以産業發展帶領二台村的群眾增收致富。目前,二台村共種植有紅心柚880畝、獼猴桃1800畝,桃樹500畝、火龍果600畝,瑪瑙紅櫻桃200畝,桃子400畝,轄區內茶葉加工廠一個,全村已經基本實現産業全覆蓋。同時,有序開發“普濟橋”歷史文化價值,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有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新街鄉黨委書記郭熙説:“沒有這個鐵索橋和渡口,就沒有現在的二台村。沒有二台村的守護,鐵索橋也不可能保留至今。守住了橋,就守住了二台村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就守住了我們的鄉愁。”(記者 黃瑤)

[責任編輯:吳雨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