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0月2日電(記者周宣妮)在中國西南山區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八郎村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苗嶺山鄉之間。這裡不僅自然風光旖旎,更是因一枚被譽為“金釘子”的古老地質遺跡而熠熠生輝。
坐落其中的八郎寒武紀古生物化石群遺址,近年來吸引着無數國內外游客、古生物愛好者前來探秘,解鎖貴州這座“古生物王國”上永恒的“王冠”。在今年國慶節期間,不少游客來到這座傳統村落,探訪位於八郎村烏溜——曾家崖剖面上的“金釘子”。鮮艷童趣的古生物壁畫在村中隨處可見,引得游客們紛紛打卡拍照。
“金釘子”就如同一把衡量地質年代的尺子,用來對比推斷某個地質年代的全球標準地層剖面。而貴州這顆“金釘子”的出現,把界定寒武係第三統及第五階的全球標準,牢牢鑲嵌固定在八郎村的烏溜——曾家崖剖面。

2012年6月,第17屆寒武係內部再劃分野外工作會議暨凱里生物群發現30周年國際會議劍河學術會活動期間,中外地質研究專家一同考察位於八郎村的“金釘子”。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趙元龍教授攜其科研團隊,踏上了前往劍河縣八郎村的征途。他們心懷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嚮往,深入這片山林,只為揭開寒武紀古生物化石的神秘面紗。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趙元龍教授與村民劉鋒不期而遇。由於熟悉當地情況,剛務工回鄉的劉鋒,便作為村裏的嚮導,帶領着趙元龍及其團隊深入原始森林,開展古生物化石發掘工作。
知遇之恩如同再造,當考古學者遇上當地農民,二者碰撞出的化學反應更是譜寫了一段動人情誼。劉鋒回憶起第一次野外作業時的情形,仿佛還歷歷在目。“我挖的第一層土,敲下的第一錘,就找到了一塊‘始海百合’。”
“這塊化石距今約有5.1至5.2億年。剛打開的時候,石頭是濕的,表面就像鋪了一層油,形狀如同一朵盛放的鮮花。一錘定終生,我和這朵花也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劉鋒説。

7月15日,劉鋒(左)在八郎古生物化石陳列館給前來研學的孩子介紹古生物化石形成的過程。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一天化石緣,一生化石情’,這是已故的趙元龍老師給我的寄語,如果沒有他,我也不會成為大家口中的‘化石土專家’。”劉鋒坦言自己踏上化石發掘之旅是一場命運註定的邂逅。
在那個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的年代,趙元龍和劉鋒憑藉着對化石挖掘的執着與熱愛,一同深入苗嶺腹地,開始了漫長的探索之旅。劉鋒也成為了趙元龍團隊不可或缺的夥伴,與專家學者們一同並肩作戰。
“農閒的時候,我就帶領村民去挖化石,最多帶隊8人,一般挖掘的都是專家們指定的範圍。”每當專家團隊返回貴陽研究化石期間,劉鋒則負責繼續帶隊挖掘,並把化石包裝收集好帶回家,發往貴陽。“每週我都要跑到鎮上發電報,或者郵寄書信,匯報工作進展。”
歷經無數個日夜的艱辛探索,趙元龍團隊與劉鋒等當地村民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國際地質科學界的廣泛認可。2018年,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到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正式將劍河縣八郎村的烏溜——曾家崖剖面,確定為全球寒武係第三統和第五階的共同底界標準層型剖面和點位,即中國第十一顆、貴州省首顆“金釘子”。
隨着“金釘子”的聲名遠播,八郎村逐漸成為了國內外古生物學研究者和游客的“朝聖之地”。在這片古老土地上,劉鋒一家更是用行動詮釋着對化石的守護與傳承。
劉鋒,如今已成為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革東園區的一名專職管理員。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他還用自家的民房在村裏搭建起一座古生物化石陳列館,精心保存着每一塊珍貴的化石。同時,他還向游客講解古生物知識,讓更多人了解這段燦爛的歷史。

7月15日,劉星宇(右一)正在給前來研學的孩子介紹地質形成的過程。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劉鋒的兒子劉星宇,在他父親的熏陶下,也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專業嚮導和化石保護者。憑藉其紮實的旅游專業知識和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他與劉鋒一同打造了數條化石研學精品路線,為來訪的游客提供更加專業、生動的化石講解服務,讓當地的古生物化石歷史得以更加廣泛地傳播。
如今,八郎村已成為中外游客爭相探訪的熱門景點。在這裡,游客們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到珍貴的古生物化石遺跡,還能深刻感受到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和文化底蘊。無數默默奉獻的科研工作者與當地居民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書寫了八郎村“金釘子”的傳奇篇章,讓這份瑰寶得以綻放新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