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安順
流行着一種名叫“地戲”的地方戲
這齣戲,一唱就是數百年
它是屯堡人世代相傳的文化瑰寶
更是明初“調北征南” 文化融合的生動寫照
明朝初期
明太祖朱元璋為維護國家統一
令軍士在現今貴州安順、平壩一帶駐紮人馬,修建城池
大量來自
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河南等中原和兩江地區的
將士、農民、商賈、工匠
隨之遷居安順
讓中原文化與當地各民族水乳交融
形成了寓兵於農的屯堡文化

隨着時局日益穩固
屯堡人為防止“武事漸廢”
遂將演武和祭祀逐疫
驅邪納吉結合
形成了融祭祀、操練、娛樂為一體的戲劇模式
這種戲劇與中原民間文化和當地民俗融合
最終塑造出頭戴木刻面具演繹的安順地戲
安順地戲的劇目反映的時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無一例外都是南征北戰、忠君愛國的武戲

從《封神演義》到《三國演義》
從《薛丁山征西》到《岳飛傳》
地戲用七言和十言韻文的戈陽老腔
表演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
讚美忠義報國的忠臣良將
雄渾粗獷,古樸剛健
唱出了穿透600年歲月的屯堡力量
與質樸的唱腔相比
安順地戲的面具則顯得華麗精美

地戲的面具注重凸顯人物性格
武將強調煞氣
文將注重神氣
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圍繞人物性格特徵製作
面具製作流程繁複
從雕刻到上色
光是工具便有幾十余種
因而,地戲面具的製作也成為一門藝術
作為屯堡人獨有的傳統民間戲劇
安順地戲是屯堡文化中
最具有活力、最有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
的文化現象
2006年,安順地戲被列入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戲劇活化石” “中國戲劇歷史博物館”
在安順地戲那一聲聲渾厚古腔中
明清遺韻穿越歷史抵達眼前
策劃:趙新兵
記者:歐東衢、楊焱彬、楊欣、郭可樹
統籌:曾學真、郭依格、李依倫
AIGC創作:石姝麗、鐘華、王橙澄、王青菁、鐘宇彬、宋毓明、楊菊
製作:新華社新媒體AIGC工作室
新華社貴州分社黔靈創新媒體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