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少女跳起歡快的阿妹戚托。(受訪者供圖)
阿妹戚托簡介:
阿妹戚托為彝語音譯,意為姑娘出嫁舞,又稱跳腳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舉行的傳統群體性舞蹈。在黔西南州流傳,最初是晴隆縣彝族群眾在姑娘出嫁時所跳,因其踏地為節、以足傳情的動作特點,被稱為“東方踢踏舞”。
阿妹戚托手拉手即可起舞,隊形或呈直排,或呈圓狀。舞蹈參與人數須為雙數,即6人、8人、12人或16人跳等,多為年輕人,可男女合跳,也可男女分別獨跳。共由12個動作分為12小節組成,分別為:插秧、翻腳板、轉腳尖、打腳板、男左女右、背和背、喂狗飯、踢雞冠、鴨喝水、跨三步、耍克膝和踢板壁等。舞蹈依次從第1個動作開始至第12個動作結束,舞者邊歌邊舞,唱詞對應相關舞段,以此反復。跳阿妹戚托短可一小時,長可通宵達旦。
阿妹戚托是彝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民族學、民俗學、美學等學術研究方面,以及在中外藝術交流活動中具有重要價值。2014年,晴隆縣申報的阿妹戚托項目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阿妹戚托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文安梅:一起踏響美好生活
“阿妹戚托誒,阿妹戚托誒……”伴着原生態配樂,10多位彝族姑娘們整齊劃一地擺動雙手,並抬、踏雙腿,其間不停地變換隊形。繡花鞋與地面摩擦,發出與鼓點應和的踢、踏聲。
“因為是群舞,要達到整齊劃一,就需要跳舞者全身心投入,彼此心意相通。”在晴隆縣國家4A級旅游景區阿妹戚托小鎮的舞蹈排練室內,阿妹戚托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文安梅正在糾正藝術團舞蹈演員們的動作。
文安梅10多歲就跟着長輩們學習阿妹戚托。2017年阿妹戚托藝術團成立,她擔任阿妹戚托舞蹈藝術團團長,挖掘本土傳統歌舞、服飾等民族文化元素,通過傳承、融合、創新,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匯演節目。每到夜幕降臨,阿妹戚托小鎮的金門廣場就會上演阿妹戚托舞蹈。
“從前,阿妹戚托舞蹈是無音樂無伴奏的,全憑舞伴之間默契的配合。後來,為了方便更多人來學習阿妹戚托舞蹈,我們根據阿妹戚托舞蹈的含義,融入了音樂伴奏。”文安梅説。
近幾年,文安梅和團隊依託晴隆縣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打造了彝族舞&劇《火之魂》《阿妹戚托》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讓觀眾感受到了彝族兒女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舞&劇編排出來之後,我們總共演出了40余場。我們還把《火之魂》帶到了廣東省惠州市大亞灣開發區演出。”文安梅告訴記者,下一步將結合本地旅游開發更多文創産品,讓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愛上彝族文化。(記者 姜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