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在廣袤的田野上,農民駕駛着農機收割夏糧,確保顆粒歸倉;碩果纍纍的農田、果園,呈現出産業蓬勃發展的景象;風光旖旎的鄉村,迎來各地游客……
近年來,貴陽貴安學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載體,以“強省會”為抓手,堅定不移“強三農”,農業農村經濟承壓前行、穩中有進。2024年上半年,貴陽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142.63億元、增長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72元、增長7.1%,絕對值和增加值保持全省第一。貴陽貴安鄉村振興穩步推進、高質高效,正在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做強種子“芯片” 築牢農業根基
金秋時節,稻穗飄香。走進清鎮市紅楓湖鎮民樂村龍灘村民組,在貴州築農高科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築農高科)的水稻育種科研示範基地,稻稈已經被飽滿的稻穀壓彎了“腰”。
“這片基地示範種植的水稻採用了我們的最新專利,今年長勢良好,目前是以展示為主,近期不斷有種植大戶和經銷商來參觀。”築農高科負責人鄧勇介紹,9月下旬就會收割測産,預計畝産800公斤左右。
通過基因應用,築農高科培育的築優110、築優鈺禾、築優玉禾佔等品種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具有矮稈抗倒、優質高産、廣適性好的特點。“‘築’指貴陽,就是要把種子‘芯片’技術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力量。”鄧勇介紹,公司研發的系列水稻品種已在全國各地推廣種植300萬畝,僅貴州省內就有20萬畝。
這一邊種子研發不斷取得新突破,另一邊的制種基地也取得新成效。
為促進玉米制種本土化,貴陽貴安在烏當區新場鎮王壩村開展了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綠色化“六化”示範,帶動玉米制種基地高質量發展,這也是省內唯一一個採用“六化”模式打造的玉米制種基地。
據了解,全省玉米種子目前缺口達1500萬公斤以上,過度依賴省外,面臨諸多不可控的風險因素。因此,建設“六化”玉米制種基地不僅是提高種子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需要,也是制種本土化的需要。
今年,“六化”玉米制種基地已基本實現基地規模化、制種機械化、生産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信息化、資源綠色化。在9月10日進行的田間測産驗收中,玉米鮮穗加權平均畝産達679.6公斤,幹籽粒加權平均畝産達260.6公斤。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近年來,貴陽貴安先後&&支持種業高質量發展18條措施、種業高質量發展3年實施方案、現代種業評價指標體系,種業企業達53家,29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級審定、170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省級審定,在種業發展相關措施支持下,制種基地從2022年以前的300余畝增加到現在的1.3萬畝,種業發展邁出新步伐。
深化産權改革 激活農村要素
9月2日,息烽縣小寨壩鎮小寨壩村耐頭山村民組四棟閒置農房在息烽縣農村産權交易&&掛牌交易,總面積1400平方米,通過多方競價後均達成交易,總金額124800元。
將農村閒置宅基地及農房使用權在線上&&掛牌交易是息烽縣“宅改”試點的經驗成果之一。息烽縣農村産權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線上操作簡化了手續、方便了群眾,也提高了交易效率,安全又便利。”
這也是貴陽貴安在深化宅基地改革上的積極探索。近年來,貴陽貴安把加強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作為暢通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的重要抓手,加快構建農村産權流轉交易體系,推動農村“沉睡資源”向“活躍資本”積極轉變,實現農村産權交易規範化、市場化發展。
2021年,貴陽統籌推動貴州省農村資源資産權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與貴州陽光産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合作,搭建起全省首個市級農村産權流轉交易運營中心——貴州省農村資源資産權益交易中心貴陽運營中心(以下簡稱省農交貴陽運營中心)。中心設立以來,通過加強區域聯動,將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重心下移,積極建立上下聯動、規範有序的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以實現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正交易。“今年以來,全市産權交易項目達1730宗,農村發展動力得到不斷激活。”省農交貴陽運營中心負責人介紹。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與經驗沉澱,2023年底,貴陽被確定為全國33個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規範化整市(州)試點之一,為加速農村資源資産盤活、提高農村産權交易質量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被確定為試點以來,貴陽相關部門制定&&《2024年深化農村改革工作方案》《貴陽市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示範創建工作方案》《關於推動集體林地流轉進場交易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形成一套符合貴陽實際的政策“組合拳”。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下一步,將積極開闢農村産權要素有序入市流轉交易路徑,暢通農村産權要素流動渠道,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形成綜合性、規範性、開放性的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大市場。
推廣農機應用 助力農民生産旋耕機、播種機、拖拉機、無人植保機……在觀山湖區金華鎮三鋪村的貴州(貴陽)山地智能農機産業園,功能各樣的農機讓人目不暇接。
面對山高坡陡、地塊分散的農業現狀,去年8月,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聯合貴陽市委、市政府啟動“貴州(貴陽)山地智能農機産業發展省市聯動工作機制”,推動山地農機産業全鏈條發展,建立貴州(貴陽)山地智能農機創新發展&&。貴州(貴陽)山地智能農機産業園便是結合貴州省山地智能農機産業發展方向而規劃建設的。
農業機械不僅要會“産”,還要善“用”。近年來,貴陽貴安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的重要抓手,農業機械已經開始逐漸運用到耕、種、管、收各個環節。
在清鎮市衛城鎮,每到春耕秋收時節,廣袤的田野上總能看到一台&現代化農機穿行田間,一派繁忙景象……這些農機與農機手大部分都來自該鎮犀牛村的黔耘農機專業合作社。
黔耘農機專業合作社是犀牛村通過村集體經濟“1+1”發展方式,採用“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建設的。合作社運營後,為周邊農民提供耕、種、施肥、收割、運輸等“一條龍”服務,業務也逐漸擴展到畢節、安順、黔南等地。
目前,合作社已經擁有收割機、移栽機、開溝機、播種機、無人機等現代農機28&,培育農機手18名。2023年,犀牛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50萬元,主要來源就是農機社會化服務。
農機開下地,效益提上來。新型農機設備不僅讓犀牛村的農業耕作“活躍”起來,也成為貴陽貴安各地農業生産的“主力軍”,農戶們都在享受機械化帶來的便利。2023年,貴陽貴安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58.74%。今年以來,共投入各類農業機械10.1萬台,開展機耕作業221.1萬畝。
“今年,貴陽貴安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力爭達到61%以上。”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貴陽貴安將聚焦“貴陽貴安研發+支撐全省”“貴陽貴安服務+輻射全省”,通過着力抓農機化技術推廣、抓農機社會化服務、抓農機化人才培育、抓適宜農機研發製造,全力以赴抓好山地智能農機産業發展,積極推動山地智能農機研發製造及推廣應用,着力建設全省農機産業高地。(記者 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