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壩陵河大橋(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貴陽8月27日電 橋梁、高速公路和高鐵,可以跨越山川、河流甚至海洋,讓人和貨物更高效便捷地流動。在最近一次去中國西南邊陲貴州省的採訪中,我發現它們也可以把過去的願景轉變為美好的現實。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是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長期以來,複雜的地理條件阻隔着貴州與外界的&&。近年來,貴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步向前,在近126萬個山頭間開隧架橋,共建成公路逾2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8784公里;滬昆高鐵、渝貴鐵路、成貴高鐵、貴南高鐵相繼建成通車,高鐵總里程超1800公里。貴州,已成為中國西南重要的交通節點。
8月13日,工作人員在貴州快遞物流集聚區的倉庫分揀商品。新華社記者 汪軍 攝
八月底,我跟隨專門跑物流車的47歲苗族司機楊昌凱,從貴州省的省會貴陽一路行駛到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這是一個布依族、苗族、回族、白族、瑤族、彝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一天工作下來,我深刻體會到道路對改變山區面貌的意義。
“十五年前,我剛開始跑蔬菜運輸的時候,單程一趟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一路上得經過五十多個危險彎道。”楊師傅告訴我,在盤山公路、深溝峽谷間駕車,不僅速度提不上來,更存在安全隱患。對於生活在關嶺深山裏的村民,想要去150公里外的貴陽,得乘坐大半天的普通大巴。
這一切都隨着“超級工程”壩陵河大橋和全線高速公路的開通運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完善的道路設施建設,將人們的出行時間縮短至2個小時,也保證了楊昌凱等司機的安全。
8月16日拍攝的貴州壩陵河大橋。新華社記者 汪軍 攝
運輸時間縮短,意味着效率提高。“山裏人建橋修路的願望實現了,高速路和高架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楊昌凱説,他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一整天和妻子在路上顛簸。如今,他的妻子在老家關嶺縣斷橋鎮種蔬菜,一畝地年收入超萬元,加上他每年近十萬元跑物流運輸的收入,生活過得安穩而有奔頭。
在斷橋鎮壩陵村,村民楊政國靠種菜為生。眼下正是茄子、黃瓜、絲瓜採摘的旺季。清晨6點多鐘,他就下地採摘,搬着一筐一筐的茄子、黃瓜,汗水打濕了上衣。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再也不用肩挑背馱幾十里山路去賣菜。
如今,一條鄉村産業路不斷向田間地頭延伸。我幫他把幾箱剛採摘的茄子裝進一輛貨車。楊政國説:“高速公路修到村口,村裏小路也拓寬了,大卡車能開過來,我們直接在村口賣。”
8月16日,車輛在貴州快遞物流集聚區等待發車。新華社記者 汪軍 攝
大路連着小路,鄉村連着城市,不斷向山區輸送着産業發展的源源動力。“隨着通組路、通村路不斷完善,貨車直接到村裝運,再通過一條條出省的高速公路,很快就能將新鮮果蔬送到全國各地。”斷橋鎮鎮長羅飛説,斷橋鎮平均每年種植蔬菜2萬多畝、水果4萬多畝,兩個特色産業年産值約3.5億元。
路網基礎設施的改善不僅影響着楊政國居住的壩陵村。通過查閱數據我發現,在貴州,擁有30戶以上村民的村子都至少有一條公路通向外界,至少有一條客運線路連接鄉鎮。
晴朗的日子裏,站在自家菜地,楊政國就能望見宛如“鋼鐵彩虹”的壩陵河大橋飛跨山間。在我看來,那些連接偏遠村莊的小路與壩陵河大橋一樣雄偉,條條村路不僅讓山區特色産品走出去,更為從前閉塞的鄉村帶來改天換地的變化。
午後交通繁忙,我登上了與地面落差370米高的壩陵河大橋,它是中國為數不多可進入橋體內部觀光的大型橋梁之一。從橋上俯瞰,可以觀賞沿着山谷靜靜流淌的壩陵河,遠眺則是連綿青翠的山脈。
步行約500米後,我看到一名年輕人正要體驗橋上高空蹦極,還有一些游客在高空鞦韆、空中漫步等極限運動設施前躍躍欲試。
貴州高速集團所屬貴州省壩陵河橋梁博物館負責人趙雄向我解釋到,開發壩陵河大橋文旅項目,主要是促進“交通+旅游”融合發展。“這個項目不僅促進了橋梁經濟自身的發展,還可以改善周邊地區的就業情況。”
從農村公路到大型路橋設施,從便利通行往來到促進經濟融合發展,儘管深處內陸、地形複雜,貴州用開放的頭腦打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高速平原”,改變了其在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上的坐標,推動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改善,這其中的經驗引人深思,可以作為一些國家發展的鏡鑒。(作者為新華社報道員塞爾希奧·戈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