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搬遷社區融入新型城鎮化,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我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機制,&&《關於推動貴州省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助推大型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加快實現人口市民化、就業多元化、産業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治理現代化,着力推動搬遷社區融入新型城鎮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思南:産城融合添動能
思南縣雙塘街道雲山社區搬遷群眾吳揚山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8月底我參加了縣裏和社區組織的叉車培訓,一個月以後考試通過拿到了叉車駕駛證,並在社區的幫助下在紅薯産業園找到了工作。”8月16日,吳揚山早早來到貴州佳裏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倉儲車間,開始一天的工作。
“一天下來我基本要裝5車左右的貨物。”麻利地操作着叉車,吳揚山將貨物一批又一批整齊地碼好。每個月能拿到4000多元工資,公司給員工繳納社保。如今,像吳揚山一樣經過專業培訓並在佳裏佳公司工作的搬遷群眾有100多人,他們分佈在公司的各個生産線上,完成了從“農民”到“工人”身份的轉變,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越過越好。
坐落在思南麗景社區和雲山社區旁的思南經濟開發區聚集了服裝廠、紙箱廠等80多家企業,吸納超過600多名搬遷群眾在此就業。
讓搬遷群眾“留得住”“融得進”,持續推進産業區安置區産城融合發展是關鍵。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中,思南積極開展産業園區和安置社區“兩區共建”,以勞動密集型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引進貴州佳裏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優質企業入駐産業園區,並依託園區引導搬遷群眾積極進行勞動力轉移,逐步增加收入。
産城融合不斷激活人力資源動能,促進企業發展,貴州推動搬遷社區融入新型城鎮化中,堅持以人為中心,建立群眾搬遷利益聯結機制,拓寬就近就業空間,産、城、人協調發展,實現多方共贏,不斷釋放新型城鎮化發展活力。
岑鞏:社區治理大合唱
臨近暑假結束,岑鞏縣大有鎮大坪同心社區社工張靈特別忙。暑假期間社區開辦了多期針對社區兒童的志願活動,統籌、調度、統計……將詳細的工作情況記錄後,張靈給記者介紹起了大坪同心社區“五社聯動”機制。
作為探索社區現代化治理的一部分,以社區為&&、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志願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新型社區治理機制“五社聯動”在大坪同心社區落地生根。
在這裡,有着兩年多社工工作經驗的張靈切實感受到了搬遷群眾的變化,“在這個機制下,我們設立了包括兒童保護髮展協會、文藝隊伍建設協會、老年健身協會、綠化養護管理協會等13個協會,搬遷群眾自願加入並積極參與到社區的各種活動中來,增強了社區群眾的凝聚力和提升了社區的管理能力。”
共治、共享、提升搬遷群眾內生動力是社區現代化治理融入城鎮化的重要舉措。
“我們推動建立以社區為&&、社會組織為載體、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支撐的社區服務管理新機制,最大程度發展好、管理好搬遷社區,引導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組織’的運行機制,真正達到‘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大坪同心社區網格員石婭説。
現在,岑鞏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在“硬體”方面,大力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宜居環境,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在“軟體”方面,堅持黨建引領網格化工作,從“等群眾上門”到“送服務上門”,發動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把“獨角戲”變成“大合唱”,讓搬遷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滿滿。(記者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