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做好綠色發展文章 推動鄉村産業振興-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信息展播>>正文

開陽縣:做好綠色發展文章 推動鄉村産業振興

2024-08-01 17:31:21  來源:開陽縣委宣傳部

  仲夏時節,産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錦繡畫卷在開陽大地上徐徐鋪展。

  近年以來,開陽縣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全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繪就綠色發展新畫卷。

  栽下“搖錢樹”,拓寬群眾致富路

  在大壩村張有權的桃基地,一顆顆沉甸甸、鮮嫩欲滴的水晶桃挂滿枝頭,引人垂涎欲滴,格外誘人。

  “現在成熟的主要是水晶桃,7月上旬還有大批蘋果桃。”該基地管理人張有權信心滿滿地説,“除了水晶桃,我還種植了60余畝蘋果桃,都是採取傳統方式精心管護,個頭大、顏色好、口感好,每到水果成熟季,周邊游客都會前來採摘”。

  在伍寨村鄒德軍李子種植基地裏,漫山的李子樹枝繁葉茂,圓潤飽滿、青翠香甜四月李挂滿枝頭。一大早,鄒德軍就組織工人到基地裏採摘,再搬運到伍寨村李子收購點統一分揀、裝框、打包、稱重,隨後由客商收購運往市場。

對李子進行裝箱打包

  開陽縣堅持把産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點和發力點,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桃、李、柑橘等精品水果特色産業。有效解決了當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的問題,同時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鄉村發展。

  “我是從2017年就開始種植‘四月李’的,陸續種植了120多畝,今年産量有8萬斤左右,客商統一以4元每斤的價格收購,預計收入30萬餘元。”米坪鄉伍寨村種植大戶鄒德軍介紹説。

  在米坪鄉黃桃分揀點上,挑選、稱重、分揀、裝筐、包裝等各項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在村民們的齊心協力分工協作下,一筐筐新鮮黃桃從米坪發出,銷往全國各地。

  “脆甜爽口,相當安逸。”游客張先生從樹上摘下一顆黃桃輕輕咬一口後,嘴角微微上揚,不停點頭,笑嘻嘻地説,“去年品桃節和朋友一起來嘗過,味道很好,特意帶着家人、朋友前來採摘品嘗”。

  農業數字化,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一名“新農人”將一個個黑色的穴盤送進清洗機,隨着一陣水流聲與機器轟鳴聲傳來,不一會兒另一端的傳輸帶上,便出現了清洗消毒好的穴盤,整齊地排列着,像一艘艘整裝待發的遊船。另一邊穴盤入床機早已“嚴陣以待”,快速地將穴盤自動推入苗床,精確到秒,通過一條智能物流栽培天車系統,一個個承載着“種子旅客”的苗床在空中流轉,最終被送往各自的停泊港口。

  “新農人”張小英守在播種流水線上,確保裝滿培養土的穴盤有序進行播種,她説:“經過自動破碎、攪拌後,就能進行精確的播種,1小時可以播種1000盤,比普通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

  與傳統種植不同,張小英在這裡感受到了智能化育苗的高效與神奇。在眾多機器“鐵漢”的操作下,“新農人”們的工作輕鬆了許多,還節約更多成本。

  在播種流水線不遠處,幾名“新農人”坐在操作&前,一手握着種苗,一手拿着小刀,正在嫻熟地進行種苗嫁接。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嫁接後的種苗猶如受傷的寶寶,要馬上送往癒合室進行“療養”,保證其傷口的癒合,再送進催芽室,為種子萌發提供適宜的獨立的空間。

  與此同時,偌大的溫室大棚內,種苗已長勢喜人,放眼望去,像一片綠色海洋,通過Priva系統監控,哪需要補水、補肥,噴灌機就會從頭頂游貫到此處,進行均勻的噴灌,實現全程自動化,遇到氣溫低的時候,溫室苗床下方還設置了加溫設備管道,對整個溫室進行控溫,保證植物們的正常生長。

  “除了噴灌和加溫系統,我們還裝有內遮陽和內保溫層,並設有補光系統,在寡日照的情況下,進行補光作業,促進植株光合作用,加速有機物的轉化,促進生長。”貴州現代種業集團董事長王陳指着溫室頂部。

高標準農田建設

  繪就新藍圖,答好生態振興卷

  “我們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大力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開陽縣相關負責人説。

  從立法層面規範烏江保護、環境污染治理、生態建設等工作。對全縣重大地質災害防治進行了專項規劃,將地質災害治理列入重點項目。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建立健全林長制工作體系,推進全縣生態文明建設。

  完善體系建設。完善全縣林長制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考核體系,將全縣林長制工作責任落細落實。制定了《開陽縣全面實行林長制實施方案》以及巡林、信息報送和信息公開及通報等方案、制度。成立了貴陽市首家縣級林長制工作服務中心,調整和充實了縣、鄉、村三級林長,配備1296名護林員,將全縣152萬畝林地分解落實到縣鄉村三級林長。

  當前,開陽縣正圍繞山上、山腰、山腳立體空間布局“三帶”産業。

  做足“牛+”文章。以牛場項目資金為資産股權,帶動養殖大戶和集體經濟,採取資金、土地、技術管理等入股模式,為增強村集體“造血”能力,開陽縣龍水鄉新場村以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1+1”發展方式破題,結合村裏閒置的養殖圈舍,以及氣候、海拔等綜合考慮,因地制宜發展肉牛養殖62頭。

  做強“蜂+”文章。開陽縣高寨鄉,林下養蜂這一甜蜜事業確已扎根了10餘年,早在2013年就註冊成立了“畫馬崖野生蜜蜂養殖場”。目前,該鄉年均可銷售1000余桶蜂群,利益聯結農戶150余戶,年均採蜜可達5余噸,養蜂成了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又一法寶。

  做好“稻+”文章。開陽縣宅吉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讓過去的荒山坡地,變成了如今的良田,着力提升高標準農田綜合效益。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保星項目建設,讓越來越多的“糧田”變“良田”,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該鄉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糧食生産能力和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每畝能增産水稻200—400斤,目前已完成建設3200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作為生態優質與經濟後發地區的開陽,正努力念好山字經,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如今,開陽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加速推進,讓綠水青山綻笑顏。(楊剛)

[責任編輯: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