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草莓苗第一次進入“植物工廠”,讓這一季節性水果真正實現不間斷生産採摘。
“植物工廠”是設施農業的一種高級形態,能夠讓農作物免受極端氣候影響,利用智能計算機和電子傳感系統對植物生長的氣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進行自動控制,保障並精準控制設施內植物的生長。
打造草莓“植物工廠”的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徐緯説,他們在泗渡鎮已經使用大棚種植草莓4年多,一方面草莓生長常常受氣候影響,一方面草莓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尋求出路,公司開始探索利用“植物工廠”模式種植草莓。
讓一種農作物在“植物工廠”實現規模化種植並非易事。一方面由於投入成本高,一直以來,“植物工廠”種草莓基本處在實驗室階段;另一方面,推行大規模産業化需要大量數據作為支撐。為此,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造了一個67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實驗室,用了3年多時間開展草莓種植實驗,在收集大量數據的同時考慮怎麼將成本降下來。
徐緯在草莓“植物工廠”實驗室內檢查草莓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智強 攝
徐緯説,目前公司已經掌握了草莓生長等大量數據,並且能通過這些數據設置各項參數,精準控制草莓的生長,這樣一來,草莓不僅不易患病,還能在一定範圍內控制大小、實現標準化,提升甜度2%—3%。
如今,公司在草莓行業內率先建成了較大規模的草莓“植物工廠”。他們從建設“植物工廠”的各種物料成本出發,盡可能地降低建設和經營成本。根據測算,今年投産後一年半即可收回成本。
和一些蔬菜“植物工廠”使用無土栽培的模式不同,草莓“植物工廠”的“土壤”是由10年以上河砂、10年以上松針、發酵半年以上的蚯蚓糞、椰糠、珍珠岩等多種物料混合而成,可為草莓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
這個草莓“植物工廠”佔地3800平方米(約5.7畝),但草莓年産量卻與400多畝傳統草莓基地相當。草莓“植物工廠”智能化率達到95%,僅剩下定期的疏花疏果和每天的採摘兩道工序依靠人工,實際只需10個工人。
“草莓‘植物工廠’的用水量相較於傳統大棚種植大大節約。”徐緯説,其單位空間創造的實際效益是傳統模式的20余倍。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我們希望讓人們能一年四季吃上新鮮草莓的同時,也讓科技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勁動能。”徐緯説。(記者 劉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