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更多粵黔協作新故事
——貴州省黨政代表團赴廣東學習考察側記
初夏的伶仃洋,藍海無垠,深中通道橫跨其上,開通已進入倒計時。
這項超級工程是服務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標誌。深中通道建成之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間&&將更加緊密。
橋,是紐帶;海,代表寬廣。
6月3日至4日,貴州省黨政代表團再次到廣東學習考察。登上深中通道,遠眺碧波萬頃,讓人思緒飛揚——橋與海就像粵黔協作,聯絡越來越緊密,空間越來越寬廣。
2天時間裏,代表團先後深入珠海、中山、佛山、廣州等城市的科研院所、産業園區、龍頭企業,一路學習、一路思考。
如何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發展新質生産力、培育創新動能……大家的認識有了新提升,工作有了新目標。
服務國家戰略 擔使命抓機遇
一把正安吉他,澳門設計,貴州生産,橫琴銷售,最終走向世界;一座中醫院,廣東標準,貴州樣板,服務面向西南……
廣東是國家戰略交匯地,在粵考察期間,代表們有一個直觀感受,貴州服務國家戰略的基礎正越來越牢。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是踐行這項戰略的重要舉措。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一把來自正安的吉他,生動詮釋了“澳門設計+正安生産+橫琴銷售”的協作模式。
2021年以來,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已有26.7萬把正安吉他銷往葡語系和拉美國家。
看到正安吉他融入國家戰略帶來的收益,遵義市委副書記黃俊很有感觸,&&要倍加珍惜粵黔東西部協作機遇,持續完善協作機制、拓寬協作範圍、創新協作方式、深化協作層次,取得更多更好成效。
來到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超算應用上天入地,在微觀世界裏重新解構傳統生産方式。
可喜的是,國家東數西算布局已經完成,貴州充足的算力資源可以支撐東部數據運算,同時為自身數字化發展賦能。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景亞萍認為,貴州有算力優勢,東部有産業優勢,服務國家戰略是貴州的擔當和責任。“東數西算不僅是國家戰略,也是貴州發展新的起點和機遇,必須要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求發展。”
得益於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長期“霸榜”全國的廣東省中醫院以“廣東標準”輸出“貴州樣板”,與貴州合作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正式開診運營不到半年時間,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已取得多個“從0到n”的突破。
“廣東省中醫院將力爭建成立足貴州的醫療高地,讓廣大西南老百姓享受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充滿幹勁。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醫教研管防,打造中醫藥醫療服務的貴州樣板,加大以醫代藥推動貴州黔地靈藥走上中藥産業提質升級道路。”省衛健委黨組書記楊慧説。
發揮比較優勢 共建共享共贏
考察期間,代表們深入廣東領軍企業,切身感受兩地産業協作“溫度”。
走進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展廳,各類飛機模型讓人目不暇接。該公司在2023年全球交付各型通用航空器647架,各類通航運營飛行小時數6.3萬小時,營業收入221億元。
在另一家行業領軍企業——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代表們了解到,該公司穩居全球海上風電市佔率和創新排名第一,産品規模化出口全球30多個國家。
兩家企業具備的新質生産力讓代表們既心嚮往之又倍感親切。這份親切,源自兩家企業與貴州多年的共建共享。
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貴州擁有9家下屬單位。其中,中航重機為上市公司,市值超過500億元。
安順市委書記楊昌鵬深諳航空工業乃“製造業皇冠”。他&&,下一步,安順市要積極搶抓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和航空強國重大機遇,圍繞“三中心、九園區、三基地”布局,做大做強做優航空産業生態。
而早在2011年,明陽智能就在畢節韭菜坪風電場投運了首颱風力發電機組,這是貴州首個風電項目。在此基礎上,明陽智能西南大區總經理陳超&&,將紮實構建綠電制氫、氫制甲醇和制氨等新産業業態經濟新體系,助力貴州鄉村振興和低碳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
粵黔協作工作隊領隊肖南龍説,將從産業幫扶上進一步打造粵黔協作産業園,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産業集群,聚焦兩地優勢,推動黔品入粵、粵品入黔,真正實現雙向奔赴。
在粵黔協作大背景下,發揮好貴州比較優勢,用好廣東資源,兩省在多領域共建共享共贏空間廣闊。
培育創新動能 廣交流深交融
廣東是改革開放前沿,行走在廣東大地,創新故事不絕於耳。
在廣東考察期間,有個創新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多年前,廣東工業設計城裏誕生了全球最早的空氣炸鍋産品,但國內無人敢投資生産。最終,飛利浦買下産品專利,推動空氣炸鍋一炮而紅。
這是一個錯失創新産品的案例,卻也在提示着工業設計為産業鏈帶來的價值提升。
如今在廣東工業設計城裏,工業設計中每投入1萬元,可獲得約137萬元的價值收益。
“要把廣東的創新資源、創新理念帶到貴州,培育當地勞動者創新意識,賦予他們服務能力,才能支撐新型産業落地。”廣東工業設計城運營商馮家寧説。
省商務廳廳長呂勁松説:“這次考察有 啟發,吸收了很多新技術、新經驗,我們應該學習廣東幹事創業的精神,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通過新質生産力,引進更多先進技術及資金促進貴州發展。”
在季華實驗室的創新故事裏,“90後”博士因為青年創新基金支持,有了實現夢想的底氣,成功研發出首批國産非充氣輪胎樣品。
博士圓夢背後,季華實驗室還推出了“引進急需特殊人才不受稱號及職稱限制”“對成果落地佛山的完成人及重要貢獻人員獎勵收益的90%”等制度創新,用5年時間建立起60個科研團隊,人員規模近1300人。
聽着這些創新故事,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安守海感受很深,“我真切感受到了大灣區硬核的科創實力。貴州也要按照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布局建設貴州省實驗室,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
在山海相連處,粵黔協作正在邁向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恰如一座大橋,向着希望之海無限延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記者 許邵庭 陳毓釗 陳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