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19日電 題:暢游:全球游客共賞大美中國
新華社記者
挑選陶罐、聽取講解、體驗拉坯……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痘姆古陶非遺傳承基地內,20多名俄羅斯游客在幾位老師傅的指導下,埋頭學習陶器製作技藝。
正在製作陶坯的“回頭客”俄羅斯人蕾娜,已是第三次來基地“打卡”,“中國人説‘常看常新’,我和朋友都對傳承6000多年的痘姆陶藝充滿好奇,今年新安排的非遺講解課程,讓我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保護又有了新的認識”。
“入境游客明顯多了起來,幾乎忙得連軸轉,今年已接待200多位外國非遺體驗官。”痘姆古陶非遺傳承基地負責人程柏全介紹,為進一步引客來華,近期將推出學唱黃梅戲、學做中國菜等體驗項目,“爭取在細水長流中打造有深度的文旅産品”。

4月24日,外國游客在浙江省杭州市塘棲鎮泰山村共富工坊的櫻桃園裏採摘櫻桃。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5月19日是第14個“中國旅游日”。旅游日活動貫穿整個5月,圍繞“暢游中國,幸福生活”主題,中國各地推出各類文化和旅游惠民措施。
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成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看風景、品美食、賞文化……越來越多全球游客在體驗“超預期的中國行”中,感受到大美華夏的多彩活力。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滿意度專項調查,超過六成的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美食、醫療保健、購物等構成的美好生活也是來華游客的主要體驗內容。
今年以來,隨着優化支付環境、互免簽證等入境旅游便利化措施落地,疊加國際航線恢復和供給提升,外國人來華熱度持續走高。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外國人來華數量同比增長3倍多;累計簽發外國人簽證證件46.6萬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簽入境外國人198.8萬人次,同比上升266.1%。

4月11日,一名外國游客在廣西南寧市青秀山“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主會場品嘗美食後做出“OK”手勢。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數據攀升的背後,是中國持續推出多項來華簽證優化措施。從今年3月中泰互免簽證協定正式生效,再到5月延長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12個國家免簽政策至2025年,入境游市場迎來升溫。
“手續少了,‘串門’更方便了,外國入境游客的經濟負擔和時間成本下降,很大程度釋放了需求端的消費熱情。”中國旅游研究院國際研究所所長楊勁松説,政策紅利帶來更穩定的市場預期和更長遠的利好,將進一步帶動市場強勁復蘇。
“經營主體被充分調動,一批輕量化新産品在今年呈現井噴態勢。”攜程集團副總裁秦靜説,例如近期推出的“上海入境免費半日游”等項目,通過向中轉上海的國際旅客提供免費半日游産品,鼓勵更多轉機旅客入境後了解上海、了解中國,“這類創新産品為擴大市場存量提供了新的可能”。

3月30日,一名外國游客在山東省青島市中山公園梅園拍照打卡。新華社發(王海濱 攝)
面對紛至沓來的境外游客,各地重點文旅場所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國際化、標準化、便利化,努力將境外游客的體驗感與舒適度拉滿。北京四星以上景區、四星以上酒店均已完成外幣兌換點、ATM機、外卡POS機的增設工作;上海A級景區和一級博物館購票系統均設置外國人護照及永居證選項……
古老的青石街道、獨特的幹欄式吊腳樓、悅耳的侗族大歌……初夏時節,貴州肇興侗寨景色怡人。作為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這裡也是外國游客青睞的旅游目的地。
“打通語言關是‘請進來’與‘招待好’的關鍵要素。”肇興文旅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蘭昌高説,目前侗寨內指示牌、講解欄等都有多語言版本,有些從事地接服務的侗寨商家還會配備英語導游,力爭讓深山裏的旅游産業朝着國際化發展。
為進一步吸引和服務游客,不少文旅企業不斷豐富文化體驗、優化入境游産品,創新融入沉浸式演藝、文商旅綜合體等內容,為外國游客提供既有歷史文化又有煙火氣息的深度體驗。
“今年公司已為300多位外國游客定制個性化出游路線,他們的共性需求是在樂見綠水青山之餘,多逛逛夜市、博物館和文化遺跡。”從業近10年的新疆大西部國際旅行社員工陳妍月告訴記者,公司推出的“旅游+演藝”“旅游+體育”“旅游+美食”等複合旅游産品正成為市場“新寵”。
“到國外尋找客源、調研文旅消費新場景”是黃山市冠江南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黎霞制定的年度計劃。面對翻番的境外訂單,這家公司將設立與國際游客直接對話的外文推介網站,以便更好了解受眾偏好,為生意“加一把火”。
同樣嗅到商機的還有國外的旅行機構,意大利吉利游旅行社董事長薩爾瓦迪·瑪利亞日前就來安徽考察出境游目的地市場。
“我和幾位同行一起欣賞了黃山的雲海奇觀,還品嘗了當地美味小吃。中國的風土人情和美景讓我們意識到,很有必要來這裡開拓市場。”她告訴記者,回國後一定會把如此出眾的旅行目的地推向意大利。(記者馬欣然、汪奧娜、駱飛、白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