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種植 品牌化發展
石阡苔茶 向“新”而行
春天的石阡縣,生機盎然,活力涌動。廣大茶農茶企凝聚共識,依託40多萬畝生態茶園資源,深挖石阡苔茶內在潛能,研發新産品,拓展營銷市場,向“新”而行,以“質”致遠,一條因茶興業、因茶致富的綠色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春茶開採以來,貴州宏源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洪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茶青採摘和茶葉加工上,他每天都要深入了解各區域茶青下樹和茶葉加工製作情況。
貴州宏源茶業有限公司位於石阡縣五德鎮長興村。“這裡是石阡最早製作茶葉樣品,送農業農村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EGCG成分的産茶地。”李洪佳介紹,EGCG(表兒茶素,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石阡苔茶中所含的一種成分,具有抗氧化等功效。EGCG得到認證後,他更堅信只有優質的茶青才能産出上好的茶産品。
時間撥回到2018年,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鄢東海在長興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發現該村所生産的茶葉自然存放陳化較慢,他大膽推測這片區域的茶葉可能富含抗氧化成分。
為了探明長興村石阡苔茶所含成分,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至2019年先後送茶葉樣品、混合茶樣到農業農村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檢測結果所含EGCG成分分別為11.21%、10.98%,兩次檢測結果肯定了該區域石阡苔茶富含EGCG成分。
茶青品質優加上省農科院的支持,讓李洪佳發展信心倍增。“我們和省農科院合作以後,現在開發了紅茶、綠茶兩款花香味濃的新産品,大大提升了客戶對我們茶産品的認可度,客戶也比較穩定。”
石阡是全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種茶制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石阡苔茶,母樹屬古茶樹系列,因其苔粗、芽壯、節間長、苔狀明顯,且隨着氣溫升高茶芽葉片會變成紫色,又稱苔紫茶。經農業農村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貴州省茶葉産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多家檢驗機構多年多次檢測,石阡苔茶富含鉀、錳、鋅、硒、銣等人體有益微量元素,是全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
位於石阡縣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核心區的貴州祥華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饒登祥長年與茶為伴,對石阡苔茶的歷史淵源、茶樹起源、生物學特性、傳播及分佈、標準及理化值等頗有研究,他還熟練掌握石阡苔茶各種加工製作工藝,今年被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評定列為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
“石阡苔茶可以生産綠茶、紅茶、白茶、黑茶、烏龍茶、黃茶,它對每一類茶有季節性表現,夏秋季生産紅茶、白茶,黑茶,綠茶適合在春季生産,每個企業要根據自己的技術來生産。”饒登祥娓娓道來。
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饒登祥在茶園管護、加工製作、品牌打造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斷推陳出新,所生産的石阡苔茶系列産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在他看來,企業有了質量標準、質量意識,並了解市場,才能生産出符合市場、暢銷長銷的産品。
近年來,石阡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立足石阡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加大基礎設施、科技、人才、資金等投入力度,創建了以茶産業為主的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同時,還完成了石阡苔茶標準體系和石阡苔茶智能大數據管理平台建設,進一步推動生態茶産業高質量發展。
石阡縣茶産業發展中心主任田聰介紹:“我們制定了高質量發展10年規劃,每年縣政府都要統籌5000萬元以上用於茶産業發展,並與貴州大學、省茶研所一起成立苔茶研究院,對苔茶相關的科研技術進行研究和創新,培育更多本土人才。”
近年來,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石阡苔茶作為“黔貨出山”的重要成員産品,已走進廣東、北京、上海等城市,部分産品還遠銷國外。
標準化種植,品牌化發展。截至目前,石阡全縣茶園面積已達43.6萬畝,投産茶園33.72萬畝,每年茶産量達3萬噸以上,全縣生産、加工企業180家,茶葉綜合産值32億元,涉茶人數11.26萬人。(通訊員 代忠國 楊文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