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旅融合”為貴州山區旅遊發展注入新活力-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橋旅融合”為貴州山區旅遊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4-05-05 11:22:18  來源:新華網

  這是4月26日拍攝的貴州龍裏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新華社貴陽5月5日電(記者駱飛)在透明的觀光玻璃步道上,一眼能看到距離橋面200多米深的峽谷底,橋上行走的人可感受到如臨深淵的驚險與刺激。這是飛架于朵花大峽谷之上的貴州龍裏河大橋,近日正式建成通車,也是貴州探索“橋旅融合”打造的新“網紅”景點。

  “五一”假期,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既能開車從橋上過,也能走上大橋,在玻璃步道上觀光遊覽,體驗很不一樣。”自駕前來觀光的貴陽市民王傲強説,在大橋上邊走邊看,能從不同角度欣賞壯美的高山峽谷風光。

  龍裏河大橋全長1260米,橋面距離峽谷底部高達280米,是一座高山峽谷景觀斜拉橋。從規劃建造之初,大橋就設計將旅遊觀光與大橋通行融為一體。

  主橋主跨兩側,各設置了528米的玻璃步道,由254塊玻璃構成。從空中俯瞰,玻璃步道宛如透明的絲帶,與車行道共同構成了這座世界級景觀橋的獨特魅力。

  在大橋上,遊客不僅能在與車行道平行的玻璃步道上體驗“空中漫步”,還能乘坐依托橋體修建的觀光電梯360度欣賞朵花大峽谷的雄偉壯麗。

  這是4月27日拍攝的貴州龍裏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修建這座大橋時,既要確保大橋基本的交通功能,又要滿足發展旅遊的觀光需要,團隊遇到了不少技術性難題,最終都一一攻破。”承建大橋的中交二公局龍裏河大橋技術品質部部長焦林洋説。

  在施工時,建設團隊主要進行了人致振動舒適性科學技術研究、玻璃步道可靠性科學技術研究以及景觀電梯安裝和設計關鍵技術研究等。同時,團隊也取得了一係列科研成果,包括1項國家發明專利、11項國家新型專利。

  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省,是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為打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瓶頸,貴州這些年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崇山峻嶺之間建設起“高速平原”。

  目前,貴州已建和在建橋梁超3萬座,幾乎囊括了所有橋型,是名副其實的“橋梁博物館”。龍裏河大橋建成後,貴陽市至龍裏大草原的行車時間從1.5小時縮短為30分鐘左右,將逐漸形成一條草原、大橋、峽谷、田園融為一體的旅遊線路。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總規劃師馮偉介紹,全省正進一步推進交通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相繼打造了平塘大橋、壩陵河大橋等一批“明星橋”,並加快編制交旅融合發展規劃和交通服務支撐荔波、黃果樹、赤水打造世界級旅遊景區規劃,旨在以交通先行,服務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這是4月26日拍攝的貴州龍裏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這幾天,距離黃果樹瀑布不遠的貴州省壩陵河橋梁博物館內,有不少遊客帶著孩子研學、觀光,實地體驗中國的橋梁建設歷史和精神文化。

  “在山區架橋,橋梁建設者們不僅要攻克一係列難題,建造安全、耐用的世界級大橋,還要考慮如何將大橋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實現橋梁建築之美與自然風光之魅的統一。”來自貴陽的一名中學生何奕伶説。

  作為貴州“橋旅融合”的主要基地,該博物館于2021年經貴州高速投資集團升級改造,成為中國峽谷大橋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截至目前,這裏累計接待國內外研學、旅遊觀光團隊500多個、7萬多人次。

  此外,貴州高速投資集團還利用壩陵河大橋可進入橋體內部觀光遊覽的特色優勢,開發了高空蹦極、高空秋千、急速滑降等旅遊業態,並連續舉辦了多屆國際高橋極限運動邀請賽等國際重要賽事。

  3月26日,一名工程師在花江峽谷大橋的橋塔上查看橋梁建設進度。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目前,在建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橋旅融合”示范項目加快推進,力爭打造成世界級旅遊標識和5A級“橋旅融合”景區。

  貴州交通建設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韓洪舉説,依托這座世界級大橋,團隊將打造“以橋為目的地、以橋為文化、以橋為場景”的橋旅、體旅深度融合産業化特色項目,最大限度挖掘項目旅遊價值,為貴州橋旅、交旅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