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市實施“強村富民”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美了“面子” 富了“裏子”
困牛山下,紅色精神激勵石阡縣困牛山村“兩委”班子帶領1000余村民拼搏苦幹,共譜紅色美麗村莊發展新篇。
梵凈山腳,江口縣魚良溪村“家業”越做越大,從“0”到260萬元,村集體經濟打了“翻身仗”。
烏江河畔,思南縣周寨村紅薯土特産“接二連三”全鏈發展,成為富民口袋的“金疙瘩”,帶動全縣2萬餘戶群眾增收。
…………
基層組織強起來,村集體經濟壯起來,農民口袋鼓起來,腦袋“富”起來……走進黔東大地,氣象更新,一幅幅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和美鄉村幸福圖景展現眼前。
奮進新征程,貴州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如何“跑”出加速度,“跑”出新氣象,銅仁市以“強村富民”行動作答——
今年5月,銅仁市全面啟動實施“強村富民”三年行動,以強基層組織、強集體經濟、富農民“口袋”、富農民“腦袋”為目標,圍繞抓農村黨建引領、集體資産運營、涉農項目整合、農村金融服務、農村人才培養、農業服務保障、利益分配優化“七個提升行動”,聚焦鄉村建設中誰來發展、怎麼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等瓶頸進行破題,譜寫鄉村振興大文章。
築牢鄉村發展主心骨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銅仁市實施“百人計劃、千人培育、萬人培訓”工程,為鄉村建設選好“頭羊”、配強村“兩委”班子,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在農村大顯身手。
“我們黨員帶頭幹!”修棧道、改民宿、種果蔬、養土雞……18名黨員幹部,變身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宣傳員、講解員,先行示範“紅色經濟”理念。
在黨組織引領下,群眾以資産、技術、服務入股,圍繞紅色文化資源,創建紅色教育培訓、觀光旅游、農事體驗等文化與生態産業為一體的困牛山紅色品牌。該村先後被列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全省首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之一。
“實踐證明,這條路子走對了。支部引領,黨員示範,群眾參與,不僅村裏産業越來越旺,還吸引越來越多新時代青年投身家鄉發展的熱潮。”全國人大代表、困牛山村黨支部書記鞠華國説。
“推行‘強村富民’行動,謀劃先行、固本強基很重要,從宏觀組織統籌,到微觀基層組織力量培育,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打造上下凝心聚力的組織堡壘。”銅仁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廖洪韜介紹,銅仁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堅持“四級書記”直接抓,提升推進“強村富民”的執行力、落實力。
夯實集體“家業”強動力
眼下,沿河自治縣官舟鎮“村村合股聯營”超市生意火爆。羊肉乾、豆腐幹、茶葉等60餘款來自23個鄉鎮、街道的農特産品通過“助農直播間”賣到全國各地。
全鎮40個村以資産入股,成立官舟“村村合股聯營”集體經濟公司,組建帶貨直播間,發展村級聯營超市,培育實體經濟新業態。今年,官舟鎮用該模式帶動銷售額突破100萬元,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子。
大河有水小河滿。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激活農村共同富裕的內在動力,也是“強村富民”行動的重中之重。
為此,銅仁市深化“組織共建、決策共商、優勢共揚、全民共股、社會共治、成果共享”的“六共”機制,探索龍頭企業帶動、資産資源入股、提供社會服務、承接工程項目、面向訂單生産等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
村組建“強村富民”工坊,有效連接企業訂單、村裏勞動力,通過接單、派工,實現送訂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推出“金融村官”精準服務機制,豐富金融與信貸産品,為富民産業貢獻“金融力量”,破題資金困境。
目前,該市2738個村集體經濟不斷提升,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至50萬元達2210個,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達528個。
建設和美鄉村新家園
全面推行“強村富民”行動,“富民”是最終落腳點。銅仁市用好“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戶”等方式,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發揮項目聯農帶農、強村帶弱村作用。同時,實行政策分紅、效益分紅、集體分紅“三次分紅”模式,在“聯”“帶”上下功夫,優化利益聯結,為富農民“口袋”提供新動能。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德江縣平原鎮坳田村創新探索“小規模、大群體、分戶養、集中銷”模式,統一搭建發展、技術和市場三個平台,帶動132戶農戶養牛,全村肉牛存欄量達1890頭,群眾人均增收5000余元。
“2022年合作社經營性收入800余萬元,分紅資金102萬元。今年預計要高於去年哩!”石阡縣大沙壩鄉任家寨村黨支部書記彭俊介紹,目前,合作社帶動就業超200人,全年發放工資超500萬元,帶農增收成效明顯。
截至10月,銅仁新增家庭農場5880家,增長143.1%,家庭農場達9989家,共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6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培育壯大,為鄉村産業振興和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僅要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銅仁市以“強村富民”行動為抓手,上下聯動,區域協同,多方參與,爭創示範,建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制度,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鄉村治理,促進農旅融合,實現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除了移風易俗,也要繁榮傳統鄉村優秀文化。苗族刺繡、特色儺文化、思南花燈、苗家四面鼓……紛紛搬上鄉村文娛表演大舞&,成為銅仁市各個村寨鄉村旅游的靚麗風景線。
處處有新招,村村有新貌。“強村富民”行動強基層組織、強集體經濟,富農民“口袋”、富農民“腦袋”,讓鄉村增“顏值”提“氣質”,更讓鄉村振興既有“面子”又有了“裏子”。(記者 朱邪 吳採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