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貴州有個園”——東西部協作推進和美鄉村記事-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我在貴州有個園”——東西部協作推進和美鄉村記事

2023-11-20 17:53:2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貴陽11月20日電 今年來,廣東省惠州市和貴州省黔西南州積極貫徹粵黔兩省2023年東西部協作協議,借鑒廣東省打造農村“四小園”的做法,整合、引導惠州市、黔西南州兩地東西部協作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開展“我在貴州有個園”的認捐認建活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發展村集體經濟、庭院經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動兩地合作向更高質量邁進。截至目前,已認捐認建各類“有個園”234個。

  農業産業園成群眾增收“致富園”

  “大家看到了嗎,這是我們荔枝樹下種番薯,在我們果園建設初期,這是一個重要的經驗……”

  立冬過後,在冊亨縣岩架鎮江邊的荔枝園裏,果園負責人吳宇輝正忙着直播,向網友介紹荔枝套種番薯的成效。他説,在荔枝樹下種植番薯,既能保持土壤水分,還可抑制雜草,荔枝園裏還放養了一群吃草的鵝,通過生物防治,有利於荔枝樹的生長。

  吳宇輝是廣東惠州人,一年前,他來冊亨考察調研,立即被這裡優越的地理與氣候條件吸引,種了近十年荔枝的他,決定留在冊亨做一個“新農人”。

  “這裡氣候一是有北盤江的守護無霜凍,二是産期比廣東晚了將近15天,整個氣候非常適宜,冷的時候也冷,熱的時候也熱,很適合荔枝的生長。”去年9月份,吳宇輝在岩架鎮板弄村建立300畝晚熟珍稀荔枝種植示範基地,從惠州引入挂綠、桂味、糯米糍等優質荔枝品種,建設生態智能荔枝園。

  “我今年引進了遙控式和乘坐式除草車等智能化設備,可以把果園除草效率大大提升。另外,通過直播、舉辦培訓,把廣東最優質的荔枝品種、育好的苗、管理方法等分享出來,希望能夠讓村民通過種荔枝富起來。”吳宇輝説。

  “在這裡上班不僅離家近,最主要是有一份收入之外還能很好地照顧家人。同時,上班還可以學到新的種植技術、新的機械設備的使用方法,總之很好。”在荔枝園上班的羅福蒙開心地説。

  入冬後,晴隆的氣溫低了不少,但在位於晴隆縣西南部沙子鎮的黔峰茶業有限公司茶山上,拉溝施肥、除草、防蟲等,管護工人忙得熱火朝天。

  “我在這裡做工已經有3年多了,這裡離家近活也輕鬆,每月還都有工資拿。”王開達和他的妻子都是黔峰茶園裏的管護工人,他對當下的工作很是滿意。

  黔峰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傑介紹,自黔峰茶業成立以來,就採取“公司+基地+訂單+茶農”的農業化經營模式,管護茶園達1萬餘畝,間接帶動1000余戶就業。氣候條件適宜茶葉生長,是貴州優質早春茶産區,目前已實現“一人一畝茶”的目標。

  去年,大亞灣開發區向黔峰茶園投入幫扶資金190萬元,建設紅茶生産廠房1座,廠房佔地面積680平方米,搭建有紅茶生産線1條。今年,大亞灣開發區與晴隆縣黔峰茶業有限公司聯合推出茶園認領計劃“我在貴州有個園”。截至目前,已有17家企業認領茶園80余畝。

  近年來,黔峰茶業有限公司依託近千畝茶園,堅持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積極打造茶旅融合新名片,推進茶産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接下來,我們還要加大對農戶的技能培訓,讓農戶都有一技之長,同時,深入挖掘和傳承茶文化內涵,推進茶文旅融合發展,加大‘我在貴州有個園’茶園認領計劃,讓晴隆茶走出去,讓更多人知道我們貴州的茶葉。”劉傑説。

  讓庭院有“看頭”更有“賺頭”

  安龍縣篤山鎮梨樹村村民王付金家的庭院是一個小花園。庭院裏有花架和涼亭,平時是休息區,一到旅游季,還是農特産品售賣區。

  在王付金看來,他家這處由鐵皮彩鋼棚改造的小花園不僅美化了自家庭院,還為家裏開闢了一處經營小生意的場所。

  在安龍縣很多村子裏,村民們將房前屋後的閒置空地利用起來,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發展特色種植、養殖、休閒旅游等多種類型庭院經濟,改善居住環境,為和美鄉村增色添美。

  “我們只出那麼一點錢,村裏卻出那麼多錢來改造我們家的環境,我感謝都來不及呢。”每當提起自家庭院的改造建設,安龍縣篤山鎮梨樹村村民韋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2022年7月,通過東西部協作工作組、仲愷駐安龍東西部協作工作組多次調研以及縣、鎮、村共同協商,決定利用2022年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資金200萬元,同時籌集社會幫扶資金50萬元,集中對梨樹村梨樹組實施“四小園”修復提質改造建設。

  改造建設以修復農村為主,設計施工團隊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進行設計,堅持鄉村建設自下而上原則,讓鄉村建設不再千村一面,讓鄉村建設真正成為村民自主建設村莊,發揮改造資金最大效益,打造貴州鄉村建設的新模式和新樣板;設計施工過程中,設計施工團隊要到戶與農戶共商,最後出具施工圖、效果圖,經鎮村幹部、農戶、設計施工共建團隊三方簽字確認後組織實施,堅持“一戶一策一方案”,在實施過程中結合實際再進一步優化實施內容,達到各方滿意的效果,實現每一戶修復改造建設後就是一個小景點,使之與安龍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範公園大景區相融合;充分尊重鄉土文化,堅持原有風貌修復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堅持就地取材,在農戶家取材,少投入達到大效果。

  “讓群眾滿意,既要有先期的科學規劃,又要兼顧公共區域和村民的私人區域、各家各戶的美觀和日常增收,還要兼顧村集體的重要項目發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凡説。

  梨樹村“四小園”改造建設共涉及37戶,不但讓家家戶戶更宜居,還讓一些家庭的小菜園有了更大的産出。

  “我們種植的蔬菜種類比較多,都是無公害的蔬菜,吃不完我們就拿到市場上去銷售,還能增加不少收入。”村民王新説。

  像王新這樣發展庭院經濟的村民在安龍縣,甚至於黔西南的很多村子裏還有很多。這樣的庭院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同發展,不但給群眾提供了愜意的空間,優化了村居環境,而且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真正把庭院經濟、邊角經濟轉化成了美麗經濟,實現了經濟和環境的雙收益。

 擦亮鄉村振興幸福“底色”

  “這幾年村裏發動村民多種茶,不僅把房子改造得更漂亮,而且還清理了閒置空地、邊角地來種植茶葉。現在我們村生態越來越好,通過種茶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的種植戶王西江開心地説。

  一直以來,長田村村民收入主要以茶葉種植加工、外出務工為主。

  為盤活現有資源,提升鄉村的吸引力,2021年以來,惠州市惠陽區工作組協調安排325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助力長田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讓長田村增“顏值”、提“氣質”、升“品質”。

  通過借鑒廣東“四小園”經驗,堅持規劃先行,結合群眾意願,在有序推進“一分三凈五改”工作的同時,引導農戶發展茶産業,改造宜居農房180多棟,拆除影響村容村貌的簡易棚、危房37處,清理閒置空地、邊角地20處,打造“微茶園”120個。

  今年,家住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的村民王祥,僅賣茶青一項有2萬多元純收入,再加上自家的小賣部利潤,一家人的生計有了着落。

  在戶均茶園面積8畝左右的長田村,像王祥這樣靠茶養家的人不少,茶葉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産業。

  長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必凱介紹,長田村種茶歷史悠久,但原有的早春茶種植因種植零散、缺乏系統的制茶技術等原因無法帶領當地百姓致富。

  因為貴州大學專家的到來,長田村的茶産業迎來新生。

  近年來,惠陽區協調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1150萬元,幫助該村完善茶葉加工鏈條。引入貴州大學科研力量,聯建“博士工作站”及“制茶示範坊”,探索扁形綠茶加工技術規程標準並開展技術指導。

  專家學者組織當地茶農開展種植、加工技術理論講座並到田間進行實地培訓,指導農戶學習科學技術,提高茶青加工附加值,實現每斤幹茶增收30元以上。同時,幫助購買相關設備,發展35戶示範戶建成家庭作坊式的“微工廠”。

  瞄準長田村茶葉産量高、品質好等優勢,2021年以來,惠陽區還協調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180萬元,在該村及鎮人口密集區域選址,建設茶青集散交易市場2個,以公益形式無償提供30個鋪位給茶農使用,引導相關農業經紀人參與採購,進一步促進産銷對接,帶動産業發展,現該村已有600多戶農戶從事茶葉種植及加工。2022年,相關市場茶青交易量100多萬斤,交易額5000多萬元。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長田村成了黔西南美化鄉村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優勢,以美麗生態為基石,以特色茶産業為助力,走出一條自己的致富之路。

  經過打造,這個偏遠的小山村特色茶産業興旺發展,茶文化美譽度提高,茶農生活富裕富足。如今行走在村裏,隨處可見一幅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美畫卷。(鄧忠勝)

[責任編輯:吳雨 王雪松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