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秋茶采收的時節,武陵山深處的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新景鎮,茶園裏處處是茶農們忙碌的身影。
“味道、品質一樣好,只是産量低一點。”正在茶園裏採茶的茶農侯年勝説。他家現在有5畝茶,一年下來收入兩三萬元。以前,茶園管理不善、茶葉名氣不大、市場銷路不好,一年只採一季春茶,收入微不足道。如今,茶園管理精細、茶葉有了品牌、茶農收入可觀。
新景鎮13個村有9個村發展茶葉,目前生態茶園3.2萬畝,人均1.5畝茶。通過引進茶葉加工企業,這裡的夏秋茶成了出口茶中的“香餑餑”。森林覆蓋率超63%的沿河縣,現有茶園15.8萬畝,年産值近14億元。
生態先行,綠色發展。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的貴州,近年來依託生態優勢推動綠色發展,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産值”,“含綠量”變為“含金量”。根據最新統計,貴州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2.12%,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綠色經濟佔比達45%。
竹林高聳入雲,竹葉蒼翠欲滴,微風拂過林子,“竹海”泛起“綠浪”。被譽為“西南竹海”的貴州省赤水市,目前有竹林13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排在貴州縣域第一位。竹筍、造紙、竹編工藝品……當地圍繞竹子做“綠色文章”,竹産業年綜合産值達73億元。
貴州省赤水市寶源鄉聯華村竹農采收竹筍。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走進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除了小青瓦、坡面頂樣式的黔北民居,以及苗繡、蠟染之外,給人印象最深的就屬“竹海”了。“空氣好,飯都要多吃兩碗。我們這個地方,家家戶戶都有竹,大人小孩都愛竹。”民族村苗族村民熊文桂遇見記者到訪,熱情“推銷”了一番。
竹子不僅為村莊增綠,還為村民“添財”。竹子以竹原料形式賣到造紙廠、竹製品加工廠,每噸價值480元。採伐適度、去大留小,竹林産量可觀,每畝一年可産1噸竹原料。熊文桂有20多畝竹林,一年下來竹筍加竹原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竹子採伐後,經過刮青、破竹、拉絲等多道工序,一件件美觀實用的竹編製品隨即“誕生”。目前,赤水市有生態竹木循環規上企業29家,竹産品涵蓋生産紙製品、旅游工藝品、竹板材(含傢具)、生活竹製品等,各類竹加工企業300余家。
“竹海”還以更豐富的形式滋養着一方群眾。2022年10月,貴州省首張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正式發行。赤水市晟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憑藉自有的10萬畝竹林産生的固碳效果,獲得了這張碳票。該公司工程部副部長王浩宇説,銀行以碳票作為質押物,授信公司5000萬元用於竹林碳匯開發,目前1000萬元貸款已經到賬。
無人機全景拍攝的貴州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新貌。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二三十年前爺爺帶領村民種下的小樹苗,如今已長成大樹,森林覆蓋率從曾經的5%到現在的77%。”看著爺爺文朝榮帶頭打造的“林海”,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文均福十分感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2年12月,依託村裏林業資源,海雀村與一家公司達成林業碳票交易,成交的林業碳票碳減排量為2620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單價為每噸55元,成交總價為14.41萬元。海雀村還依託生態優勢,發展30個食用菌大棚、200畝魔芋、400畝天麻,因生態而興的産業正在烏蒙山深處的小村莊蓬勃發展。(記者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