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江:稻魚共生 錢糧雙增-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江:稻魚共生 錢糧雙增

2023-10-16 17:24:3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貴陽10月16日電 “兩山兩谷三面坡,一江一河萬級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這便是貴州省&江縣的真實寫照,其全境層巒疊嶂,溝壑縱橫,無一平川,耕作難度很大,農業産業在低水平線徘徊,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

黃金地帶——貴州&江老屯長灘稻田風光。(張奎 攝)

  “以前只靠種田賺得少,家裏開銷很難維持,就得出去打工。”曾經,&江縣&盤鄉陽芳村54歲村民楊春海面臨着守着家門難生存的窘境。為了維持生計,文化不高的他只能常年在外討生活,除了在工地做小工、賣勞力的苦楚,無法陪伴孩子成長也成了他的心結。

  而像楊春海一樣的農民還有很多,在嚴峻的客觀條件下,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提高農業效益成了&江縣的首要問題。

貴州&江新法種稻、古法養魚。(謝輝 攝)

  2021年,&江縣全面推廣 “五優”運營模式(優種、優法、優機、優企、優品),紮實推進 “六化”管理標準(立體化、設施化、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品牌化),逐步推廣“稻魚共生、稻油輪作、以魚以油養稻”的綜合種養模式,持續推動“稻+魚”主導産業全産業鏈發展。

  全面推廣“新法種稻、古法養魚”,推行集中旱育秧,實施“增加栽培密度、增加鉀肥、調整氮肥”“兩增一調”技術和輕簡化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

&江村民在排羊鄉“稻+魚”示範基地抓稻花魚送往市場。(邰春 攝)

  同時,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種植收割,不斷提升綜合機械化率。先後投入春耕秋種旋耕機、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植保無人機、水稻收割機等,實現水稻示範田機械化耕種全覆蓋。

  全縣實現平均畝産水稻從2021年的450公斤增産到2022年的650公斤,到2023年的700多公斤,連續兩年實現增産。

  實施推廣邊溝流水式、坑塘增氧式、帆布池等養魚方式,同時開發了酸湯魚、酸菜魚等産業,形成了一、二産業聯動,較2022年古法養魚畝産75公斤增長到畝産500多公斤,每畝增收1多萬元。逐步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提質增效、糧魚多贏”和“糧魚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

&江“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稻共存”,實現一田多用,雙重收益。(潘紹壽 攝)

  如今,在&江,通過技術創新和生産方式的變革,農耕社會傳承下來的稻田養魚不再是小農經濟,而是走出了一條“養魚、穩糧、提質、增效、生態”的現代農業新路。

  稻在水中種,魚在水中游,稻花魚在水田裏時隱時現,不時躍出水面……這動靜結合的畫面,正是&江縣積極探索“稻+魚”生態種養殖模式的生動縮影。

貴州&江村民在&盤鄉陽芳村抓稻花魚送往市場。(邰春 攝)

  2023年,&江縣引進中國水稻研究所選育的中浙優8號、華浙優210、宜香優2115、品香優秱珍等一批産量高、品質好、抗病強的金獎優質稻新品種全縣推廣。

  “我們村80%的農戶種植優質稻新品種,9月份測産,比其他品種收成要好,魚産業一畝達到1500多斤,稻魚收成都是歷年來最好的一年。”陽芳村支書楊金華信心滿滿地説。

  &江縣稻田養魚深度挖掘了水稻和魚的價值,依託現有加工廠進行加工包裝,優質米售價最高達40元/公斤,實現商品米業加工總産值達4億元以上。

貴州&江:稻穀收割季 處處豐收景。(張強 攝)

  未來,&江縣將結合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特點,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為契機,大力提升傳統稻魚綜合種養,通過稻田綜合種養,挖掘出水稻的最大價值,讓農民重新審視種糧效益,實現穩糧、增效“雙贏”。(張強)

[責任編輯:王雪松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