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10日電(記者吳簫劍、潘德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熱門話題之一。與會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鮮活的中國樣本。
堅持和諧共生理念,守好綠水青山底色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問題,是當今世界需要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認為,守好綠水青山、推動綠色發展,是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
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近年來,貴州在增添綠色發展動能、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模式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對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取消GDP考核,構建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貴州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上成果顯著,30多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構建起保護綠水青山的“四梁八柱”。

這是2022年5月31日拍攝的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烏江源&&畫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打造綠色發展引擎
貴州的“母親河”烏江曾深受磷污染困擾,主要原因來自磷石膏堆存引發的污水滲漏。貴州磷化集團董事長何光亮介紹,為全力攻克磷石膏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難題,近年來,集團成立了9個項目技術研發團隊,累計投入已超過30億元。
“消納過程不僅是把磷石膏消除,更要通過科技創新讓其産生經濟價值,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何光亮説,建材、防火材料、礦山填充材料等都是磷石膏消納的重要科研方向。數據顯示,2022年,貴州全省磷石膏綜合利用1100余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6.43%,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科技創新是引領綠色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着力點。”中國環境保護産業協會會長郭承站指出,要將科技創新與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深度融合,為綠色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堅持綠色低碳轉型,競逐新興産業賽道
在貴州省威寧縣,佔地1300余畝的貴州金元梅花山農業光伏電站蔚為壯觀。站長田浩坤介紹,威寧縣光照資源豐富,電站每年可發電5300萬千瓦時,在充分利用生態資源的同時,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土地租金、就業崗位等實實在在的好處。
風電、光伏發電等綠色新能源産業發展,給貴州帶來新機遇。2022年,全省共引進新能源産業項目964個,合同投資額3632.2億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2357萬千瓦,佔全省電力裝機比例54%。

7月8日,在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綠色創新産品展上展出的新能源汽車。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要通過特色産業,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發展優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説,只有不斷優化調整産業結構,支持、培育、壯大綠色環保新興産業,延伸上下游産業鏈條,才能充分釋放蘊含在綠水青山裏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指出,綠色低碳轉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前全球國家都在同一起跑線,誰能盡快抓住新興産業賽道,誰就能在未來發展中搶佔先機。
近年來,貴州厚植生態環境自然價值,大力發展生態利用型、環境治理型、循環低碳型等新興産業。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今年發布的《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綠色貿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