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遺游張掖”特色旅游線路3(甘州篇)
“彩虹張掖 樂游甘州”非遺文化傳承游
一、線路
線路一:張掖市“三館”演會中心(《甘州樂舞》《甘州小調》、邵家班子杖頭木偶戲、甘州剪紙)→張掖非遺美食→屋蘭古鎮景區(九曲黃河燈陣)
線路二:張掖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中心(甘州刺繡、畢昇活字體驗館)→南華書院書法創作賞析→張掖老街(非遺文創産品)→花寨鄉(河西寶卷傳習所)
二、推薦游覽時間
線路一:1天
線路二:1天
三、線路所含非遺項目
線路一:此線路包含國家級非遺項目甘州小調、省級非遺項目九曲黃河燈陣、剪紙、杖頭木偶戲、甘州社火等,涉及各級非遺傳承人20多名。
線路二:此線路包含國家級非遺項目河西寶卷、市級非遺項目甘州刺繡等,涉及各級非遺傳承人20多名。
四、線路特色簡介
線路一:
1.張掖“三館”演會中心:囊括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和演藝中心,主要負責對全區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搶救和保護;負責開展非遺傳承展演活動,拓寬非遺展演市場,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化發展。

省級非遺項目邵家班子杖頭木偶戲
2.張掖非遺美食:甘州臊面講究“薄、透、亮、筋”,就是面要薄、透,湯要亮,麵條吃起來要筋道、軟滑;甘州搓魚子、牛肉粉皮面筋都是甘州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獨特麵食品種,根據這些美食製作技藝的歷史淵源,可以了解本地飲食文化的誕生源淵、歷史背景及發展變化。


3.甘州區屋蘭古鎮九曲黃河燈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春節期間在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一帶流傳了千百年的歷史文化遺産,是當地群眾春節期間民俗文化活動的代表形式。它真實記載和反映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民俗風情、情感追求和價值取向,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還可觀看大型實景劇《張國臂掖》。

線路二:
1.張掖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中心(甘州刺繡、畢昇活字體驗館等):是以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中心空間建築為依託,打造建設的集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展示、展演、體驗、銷售、培訓、研學為一體的非遺綜合展示體驗和活態傳承實踐中心。在這裡可以觀看非遺文藝展演、體驗非遺工藝、購買非遺産品、參加非遺文化研學等多種方式,集中和全面了解張掖市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風采。

張掖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中心

省級非遺項目甘州刺繡
3.南華書院書法創作賞析:中國書法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書院以傳承歷史、激揚文脈為根本,以國學交流、書畫創為途徑,常態化舉辦諸如國家級非遺項目河西寶卷唸唱、學術交流、文學藝術作品欣賞、甘州古樂演奏等活動,使這裡成為文化活態傳承、不同文化形態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平台。
4.張掖老街:張掖明清古街,建於1996年,是集旅游觀光、休閒娛樂、餐飲民宿、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商業街區。先後舉辦了啤酒節、美食嘉年華、名優特産展銷會、年貨節等活動,在這裡,還可以欣賞、購買非遺文創産品。

甘州區明清街常態化“飛天”演藝
5.花寨鄉(河西寶卷傳習所):由河西寶卷省級傳承人代繼生在原址上進行擴建裝修、翻新完善,國家級傳承人代興位負責管理。收藏有手抄本、木刻本、油印本、影印本等各種版本寶卷五百餘本,寶卷故事一千多個,年代最早的為康熙年間刊造的寶卷。(文:李鶯 鐘樺,相關資料由市文化館、各縣區文旅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