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2022-09-07 09:30:36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通渭:“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環境宜人的大河村王灣社易地搬遷安置點。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張賽

    從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城出發,驅車沿着310國道馬營方向行駛13公里,遠遠就能看到馬營鎮大河村王灣社安置點,一排排農家四合院整齊排列,黃墻紅瓦格外顯眼。

    見到大河村王灣社村民楊富春時,他正和鄰里幾位老人下象棋。説起住進新家後的感受,這位70歲的老人滿臉笑容:“剛開始確實猶豫,到底好不好,心中沒底。住過來以後,生活方便了,一天比一天高興。”

    大河村王灣社安置點是馬營鎮2017年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2019年,和楊富春一樣的31戶166人告別昔日破舊的土坯房,搬進了這裡寬敞明亮、安全舒適的新民居。

    走進楊富春家,100平方米的房子乾淨整潔,傢具家電一應俱全。楊富春和老伴在家務農,兒子兒媳在城裏打工供孩子上學,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忙的時候種地,閒的時候就跟幾個鄰居下下棋,消磨點時光,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楊富春笑着説。

    一戶一套四合院、一座100平方米或60平方米的房屋,每戶都配有養殖圈舍……在馬營鎮瓦房村瓦房社安置點,李滿福正在牛棚裏給自家兩頭西門塔爾牛添加飼草。

    “我們這裡有32戶人,每戶配有一座牛棚,2019年我搬進來的時候還給了一頭繁殖母牛。”李滿福原是瓦房村咀頭社人,2019年由於老房子不堅固,存在安全隱患,他們一家七口搬進了100平方米的安置房。

    搬得出,也要穩得住。配套養殖圈舍是馬營鎮確保“穩得住”的重要一環。在項目實施中,鎮裏嚴格規劃設計,徵求群眾意願,精心組織選址,確保做到安置地點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與各社距離相近。

    “地都在跟前,牛養着了,地也種着了,心裏踏實。”現在,李滿福家裏種着30多畝地,他還是高鐵線路上的巡防員,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加上養牛、種地的收入,一年下來能收入四五萬元。

    “‘十三五’期間,全鎮共有578戶2806人告別了土坯房,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的磚瓦房。”馬營鎮人大主席李濟洲介紹,2022年,各安置點農戶養殖能繁母牛達到682頭,種植黃芪1369畝、玉米860畝、馬鈴薯2200畝,外出務工1080人,從事公益性崗位60人。通過種植養殖産業和務工,提高了安置點農戶的收入和幸福感。

    通渭縣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總體目標,堅持整合資源、配齊要素,着力加強産業扶持、就業幫扶、設施配套、鄉風治理,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十三五”時期,全縣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796戶1364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765戶13522人,建設集中安置點104個,群眾迎來越過越紅火的幸福美好生活。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李 娟

責任編輯: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98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