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崆峒:項目落地生根 産業開花結果
2022-04-07 10:22:42 來源: 甘肅日報
圖集

    原標題:項目落地生根 産業開花結果

  大寨鄉千頭肉牛養殖基地。 崆峒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陽春三月,走進崆峒,溝壑縱橫,層巒疊嶂,黃土高原的綺麗風景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

    行走在崆峒大地,處處呈現着上項目、抓産業、謀發展的喜人景象。一個個重大項目、富民産業在穩步推進中正成為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挺起崆峒高質量發展的“脊梁”。

    來到平涼紅牛産業鏈大寨鄉畜牧産業示範基地,一排排標準化的圈舍內,毛色微紅、體型健壯的“平涼紅牛”或低頭嚼食草料,或站着反芻,養殖戶們正信心滿滿,幹得起勁。

    “家家戶戶以牛為業、靠牛維生,廣做牛生意是我們當地的傳統。”平涼市崆峒區牧豐合作社負責人馬孝忠驕傲地介紹説,“平涼紅牛”品種基因好、肉質細嫩,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通常以活牛形式向廣東等地銷售,在省內外都供不應求。

    馬孝忠介紹,養殖基地採取土地流轉、訂單飼草、吸收務工、代購代養代銷、入股分紅等長效機制,每年能帶動周邊5個鄉鎮的26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

    近年來,平涼紅牛産業鏈大寨鄉畜牧産業示範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牧豐合作社經營主體帶頭致富作用,將養殖戶緊緊吸附在産業鏈上,助力脫貧群眾持續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全區乃至全市紅牛産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樹立了新標杆。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崆峒區委、區政府將牛産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産業和助農增收的首位産業,按照“儲牛於戶、繁育並舉、創牌增效、龍頭帶動、融合發展”的思路,全力以赴擴規模、延鏈條、增效益,走出了一條適度規模經營,種、養、加、貿一體化的發展路子,2017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畜牧大縣,列入全國肉牛優勢區域規劃布局。截至2021年底,全區共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142家,創建國家、省級標準化養殖場9家,萬頭養牛鄉(鎮)4個,牛飼養量24.2萬頭,存欄量12萬頭,全産業鏈産值45億元。

    抓産業項目就是抓發展,謀産業項目就是謀未來。

    去年以來,崆峒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雙碳”目標和“雙控”要求,搶抓新能源産業發展機遇,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産業和清潔能源産業,積極推行全産業鏈建設,一批新能源項目正在全區“快速上馬”。

    驅車來到崆峒區15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基地,林立在田野間和山樑上的銀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頗為壯觀。

    “這裡山地多,坡度大,地形對施工難度影響較大,我們與設計院溝通後決定採用柔性支架,不僅可以克服施工難度,還能使土地空間利用率最大化。”項目經理王小軍告訴記者,該項目預計今年10月30日實現並網發電。

    “此項目是市發改委下達我區實施的‘十四五’第一批光伏項目,項目概算總投資6億元,佔地約4500畝,建成運營後,可為崆峒區貫徹‘雙碳’目標做出貢獻,還可填補崆峒區大型集中式光伏項目空白,為發展新能源産業打下良好基礎。”崆峒區發改局局長楊喜平介紹,項目主要採用農光互補和牧光互補方式建設,還將配套建成土豆、紅薯種植産業園和養牛基地,既合理利用了土地,又增加了收入,同時成立農業合作社、農産品互聯網銷售公司、光伏發電站運維公司等,負責整個項目全産業鏈運行。

    楊喜平告訴記者,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為2.1億千瓦時,年營業收入6510萬元,實現本地利稅781.2萬元,可提供固定就業崗位50個,臨時性就業崗位150個,實現當地群眾多渠道增收。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崆峒區共謀劃新興能源項目19項,總投資75億元。2021年投資15.8億元,建成崆峒區125兆瓦分佈式風力發電、中心城區天然氣輸配等項目5項,完成投資11.86億元。

    一個項目的開花結果,將孕育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崆峒區,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齊頭並進,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綠色引擎。

    崆峒,正以昂揚的奮鬥姿態,行走在産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春天裏”,以馳而不息的奮鬥之筆書寫着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曹劍南 周玉蘭 李永萍 田麗媛 閔 媛

責任編輯: 劉欣瑜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2916112853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