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高標準農田 惠老百姓民生——平涼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紀實
倉廩實、天下安。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沒有高標準農田,就沒有糧食的保産增收。
近年來,平涼市加快推動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累計實施高標準農田164萬畝,建成生産路、機耕路709.9公里,配套農田林網,襯砌(疏浚)渠道264.4公里,為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
撂荒地變“淘金田”
“這一片地以前是山坡田,只有少數群眾種點玉米和馬鈴薯,還都是小地塊,剩下的就撂荒了。”近日,在莊浪縣岳堡鎮崔家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點,崔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崔榮榮告訴記者。
崔家村屬於典型的山陵丘壑地帶,人均耕地面積只有2.74畝。這裡山坡地形複雜、水資源匱乏、道路不通,群眾生産耕作十分不便,導致大部分耕地撂荒,無人耕種。
“今年鎮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把地盤活了,大型機械能開進地裏了,撂荒地成了良田,大夥爭着承包。”崔榮榮説。
昔日的山坡撂荒地成了平整連片的高標準農田,成為搶手的“淘金田”。岳堡鎮黨委書記靳珍軍告訴記者:“今年岳堡鎮投資680萬元,在岔河、崔家、南岔3村實施坡耕地平整和碎片化地塊歸併,修建高標準農田5968畝,有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個家庭農場承包土地種植馬鈴薯,905戶脫貧戶加入合作社,實現了穩定增收。”
在莊浪縣楊河鄉李莊村的山垣上,群眾正在修建好的農田上搶墑鋪黑膜,為來年種植馬鈴薯打好基礎。
“近期我們聚焦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冬春大會戰’行動,倒排建設工期,籌措資金161.3萬元,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1316畝,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項目建成後,將實行集中連片耕種,全部用於馬鈴薯種植,確保持續發揮效益。”楊河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張智瀛説。
莊浪縣加快啟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种經營模式,將撂荒地變為高産田,同時鼓勵農戶自願流轉耕地,提高耕地復墾率,解決棄耕撂荒現象。除此之外,鼓勵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承包撂荒地,加大復耕復種力度,保障當地勞動力就業。
據介紹,莊浪縣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共投資2502.04萬元,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2萬畝,涉及水洛鎮、楊河鄉、岳堡鎮等7個鄉鎮。目前,已建成1.9萬畝,基本用於馬鈴薯種植,帶動1.25萬戶次脫貧戶戶均增收1100元以上。
坡耕地變“高産田”
“我種了一輩子地,從沒見過垣區地裏的麥子能畝産六七百斤。”涇川縣王村鎮劉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劉能瑞説。
垣區種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碎片化的坡耕地、澇洼地較多,無法進行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産,糧食産量不穩定。
從群眾最根本需求着手,涇川縣因地制宜、統籌布局,盤活現有資源,堅持從田、土、水、路、林、電、藝、機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設計,集中資源力量,嚴把“六關”,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劉家溝村採取小麥、油菜倒茬種植的模式,保障小麥産量。“我們村現在基本是種兩年小麥,種一年油菜,油菜籽一斤賣3.5元左右,一畝可以增收1000元以上。”劉能瑞介紹道。
近年來,涇川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1萬畝,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資本投入,項目區群眾土地流轉12800畝,治理撂荒地1200多畝,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提升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同時,重點在節水能力建設、農業機械化、現代農業需要的各項配套措施上加大建設力度,解決生産基礎條件差、機械化耕作程度低、經營主體帶動弱等問題。隨着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農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相繼實施,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生産格局,確保了“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夯實基礎。
“三跑田”變“三保田”
“人背牛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感謝政府實施的高標準農田項目,給我們老百姓辦了大好事。”在崆峒區白水鎮大潘村,65歲的村民潘文學説,經過“坡改梯”,曾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如今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崆峒區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部分山區山低溝深、溝道縱橫、坡斜土松,長期面臨水土流失問題,加之耕地分散、缺水、少肥,農民群眾耕種只能靠天吃飯。
對此,崆峒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以推廣“坡改梯”“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土壤改良”為工作重點,不斷提升糧食産能。
“以前只要下雨,村裏的路泥濘不堪,人都走不了,更何況機器?現在好了,陡地變平地,機械也能開進去,種地收割方便多了。”潘文學説。
在大潘村田間地頭,黑色的顆粒肥料灑滿了剛被旋耕機耱平的土地。為了提升“坡改梯”土壤肥力,崆峒區按耕地面積確定畝均施肥量,分戶分發有機肥,採用專業機械進行深耕翻土,將肥料與土壤拌和均勻,並對區域內部分指標進行現場調查採樣,送專業機構檢驗。
“項目實施後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由6.44提升至6.74,有機質含量提升至16.66克/千克,全氮含量提升至1.08克/千克,有效磷含量提升至14.62毫克/千克,速效鉀降低至137毫克/千克,現在這片土地種啥成啥。”崆峒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高興地説。
崆峒區白廟鄉的劉廟、小秦和柴寺等3個村在北部垣區,灌溉用水十分不便。自2020年崆峒區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以來,以小秦村的1000立方米蓄水池作為灌溉水源,從該蓄水池取水,通過離心泵加壓將水輸送至位於劉廟村的1000立方米蓄水池。劉廟村新建的1000立方米蓄水池通過輸水主管道分別將水送至大秦村方向以及劉廟、小秦和柴寺村的各個片區,然後接田間的配水管網進行灌溉。
據介紹,崆峒區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實施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000畝,糧食總産量達326.4萬千克,産值達610.56萬元,直接受益農戶數1623戶,進一步提高了項目區農民收入。
如今,隨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平涼市農業生産基礎設施條件得到巨大改變,種植面積、種植水平、綜合效益逐年增加,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已佔總耕地面積的30%,一幅以農業科技助推鄉村振興的全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田麗媛 通訊員 吳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