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0日電 題:再造子午嶺 林下生“金銀”
新華社記者梁軍、宋佳、崔翰超
芒種時節,甘肅省慶陽市黃土高原的山樑上,飄着一層白霧。車在子午嶺外圍繞行,仿佛在碧浪中穿梭。車窗外的雨淅淅瀝瀝,雨水晶瑩剔透,凝成珠子,挂在青禾上。這裡的山川氣韻,朦朧又綽約。
子午嶺是黃土高原中部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落葉闊葉天然次生林,如一葉“綠肺”,橫跨陜西、甘肅兩省。
早聞子午嶺自然保護區裏珍稀動植物豐富,遍地“藏着寶”。但記者走訪後驚嘆,隨着“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的實施,天然林已與人工林相連成片,老百姓在自然保護區外也能借林生“金”。

安文祥在林下觀察蜜蜂。新華記者梁軍 攝
黃牛悠悠,蟲鳴唧唧。車輛蜿蜒而上,最先停靠在一處養蜂園。接待訪客的人叫安文祥,這位不茍言笑的西北漢,談起自己的“蜂蜜經”,甜笑如蜜。
養蜂園地處慶陽市寧縣湘樂鎮瓦窯村,鬱鬱蔥蔥的林木間,一個個蜂箱整齊擺放。“最近接了一筆訂單,要往蘭州送100斤蜜。”安文祥説。
安文祥家三代人養蜂。爺爺輩靠蜂蜜換糧食,到了父親那一代,山上植被愈發減少,加上蜜蜂病害多,養蜂一度成為全家的“傷心事”。
“這些年持續綠化造林,原來光禿禿的山變綠了,樹多花也多。”安文祥説,山上刺槐、苜蓿等植物種類不斷增加,蜜源變得豐富,蜂蜜又有了銷路。
自2017年牽頭成立合作社至今,安文祥的蜂箱從50多箱逐步增加到500多箱。“天氣正常的話一箱産二三十斤蜜,年收入可達五六十萬元。”他説。
這座養蜂園在人工林區,放眼望去,滿目皆是蒼翠。隨行的慶陽市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綠化科科長趙亞平説,2013年起當地啟動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七年時間完成人工造林730.85萬畝。眼前的花香、草香、泥土香,都是這一人工造林工程帶來的改變。

飼養員喂養林麝。新華記者梁軍 攝
車行數公里,記者又見到一處傍山而建的林麝養殖基地。林麝産出的麝香,因為是名貴中藥材,被視作“軟黃金”。2018年,基地負責人王剛看中這裡得天獨厚的植被和環境,決定發展林麝養殖。
“林麝喜食葉子,這裡植被茂盛,而且環境安靜,非常適宜林麝生活。”王剛説,飼養員每頓要給林麝準備5種以上新鮮樹葉,配以麩皮、黃豆、芝麻、白蘿蔔、胡蘿蔔、南瓜等組合飼料,“還要加一點營養補品,養得可金貴哩。”
聽説林麝會“産金”,周邊16個合作社近200戶村民紛紛加入,借栽植桑苗、種植飼草、採摘桑葉來增收致富。

飼養員與一隻年幼林麝。新華社記者梁軍 攝
在合水縣蒿咀鋪鄉陳家河村,村民呂元泰也“嗅”到了綠色商機。他發現林中的野豬會被家豬吸引,便通過自然放養家豬,使相互雜交形成新品種,發展生態特色養豬。
“特色黑豬瘦肉率高,肉質鮮嫩,很受市場歡迎。”呂元泰説,前幾年慕名而來的客戶多,他靠賣“過年豬”,年收入最高達七八十萬元。今年上半年,他和成都一家公司簽訂了合同,開始定期提供豬肉。
雨住天開,雲縫裏露出一抹陽光,曬在濕漉漉的屋瓦上。站在屋檐下,趙亞平抬了抬頭,緊接着伸出五根手指説,算上林下養殖、林下産品加工和林下旅游等,當地林下經濟總産值超過5億元,真可謂“綠了青山,紅了日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