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的照顧變成“離不開”的親情——記錄一對“福氣”姐妹的歡樂笑
2022-06-01 19:00:53 來源: 新華社
圖集

    新華社蘭州6月1日電 題:“放不下”的照顧變成“離不開”的親情——記錄一對“福氣”姐妹的歡樂笑

    新華社記者白麗萍、崔翰超、杜哲宇

    福氣是什麼?是陽光下的淺淺酒窩,是撲在懷裏的溫暖擁抱,是孩子眼裏的璀璨光芒,更是一種特別的緣分。對於張培琴一家而言,9歲的然然(化名)和7歲的智智(化名)的到來便是最大的福氣。

    身為甘肅省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職工,張培琴最害怕見到孩子受苦。2016年,眼見經過手術身體虛弱的然然,張培琴主動向院裏申請,把當時3歲的她接到家中悉心照顧。一年後,張培琴又接回了同樣情況的妹妹智智。從此,然然和智智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家”。

    5月17日,張培琴給智智扎辮子。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攝

    張培琴起初擔心過家裏人反對,但沒想到家裏都接納了姐妹倆,曾被遺棄的她們在這裡成了家人眼中的寶貝。

    近年來,為了讓福利院裏的孤殘兒童享受到更好的呵護,我國不斷探索新型孤殘兒童養育模式,“居家養育”便是其中一種,既可讓孩子們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又能得到福利院的醫療和教育服務。

    活潑可愛的然然和智智分別存在足部缺陷和肛門閉鎖的疾病,也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手術,縱使身體存在缺陷,經歷痛苦,來自家庭的愛卻從未減少分毫。

    5月27日,張培琴帶然然和智智(左一)一起踢毽子。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攝

    為了讓姐妹倆茁壯成長,家裏人做好了分工。“奶奶晚上睡在床邊,生怕姐妹倆掉下來;爺爺不辭辛勞,每天負責上學的接送;哥哥姐姐輔導寫作業;丈夫上班之餘也力所能及地幫忙;我和奶奶還要每天&&孩子們做2小時的康復訓練……”張培琴説。

    “一天做飯就得五六次,尿不濕要換十六次。”張培琴永遠不會忘記剛來到家的智智,身體是那樣瘦弱,“走路都得靠學步車”。隨着姐妹倆的個頭一天天往上“蹭”,“放不下”的照顧也慢慢變成了“離不開”的親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張培琴一家人的照顧下,姐妹倆在幸福與快樂中成長,姐妹倆的懂事更讓張培琴認為這一切都值得:替“媽媽”捶捶背,幫“奶奶”收拾廚房,勸“爺爺”戒煙,用彩色鉛筆畫出最愛自己、自己最愛的家人。“她們什麼都懂,懂事得讓人心疼。”

    5月27日,張培琴帶然然在放學回家路上買文具。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攝

    在福利院工作經驗豐富的張培琴深刻認識到,相比於身體缺陷的治療與康復,心理上的撫慰更為重要。為了讓“福氣”姐妹遠離自卑、自棄,張培琴帶她們出去玩的時候,會握緊她們的小手,自豪地告訴別人,這是自己的女兒。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有時張培琴不得不戴上一張嚴厲的“面具”,讓然然和智智自己洗襪子、洗內褲,有錯就讓她們反思,動不動就板起臉講道理,誰勸都不管用。待姐妹倆睡下後,張培琴都會偷偷地再去替她們洗乾淨衣物。

    “也想要寵着她們,也想天天都把她們抱在懷裏。”張培琴的嚴厲卻是她深沉的愛,“怕她們長得太快,離開這個家;也怕時間過得太快,她們來不及學會照顧自己。”

    “六一”到了,張培琴早早給姐妹倆買好了新衣服和新鞋子,要帶她們去最喜歡的公園玩,“不論做什麼,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福氣”。(完)

責任編輯: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70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