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蘭州12月28日電(記者王博)隨季節轉場是牧民特有的生産生活方式。在祁連山下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一些牧民冬季轉場不再去牧場,而是去農田。
200隻羊在做完“體檢”、完成免疫、建好&賬後,肅南縣大河鄉西岔河村牧民趙志鋒趕着攜帶“健康證明”的羊群,踏上轉場的“旅程”。經過2天的跋涉,他將羊群趕到本縣的明花鄉。直到來年3月,他都會在這裡的農田放牧。“農區暖和,羊羔的成活率也高。”趙志鋒説。

這是2020年10月15日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拍攝的借牧途中的羊群。(新華社發)
當地將這種生産方式稱作“借牧”。肅南縣是祁連山下的傳統牧業縣。近年來,為更好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減少天然草原載畜量,牧民們想出了趕着牛羊到農區借牧的法子。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大批牧民將自家牛羊趕到鄰近農區鄉鎮的秸稈地裏,依靠玉米等作物采收後留下的秸稈育肥過冬。這一來自田間地頭的創新,讓農田免去秸稈焚燒的污染,牛羊糞便還田作肥料,牧區的草場也得以休養生息。

這是2020年10月15日在肅南縣明花鄉拍攝的借牧育肥的羊群。(新華社發)
據測算,2021年,全縣共有18.6萬個羊單位前往農區秸稈地借牧。借牧減輕了草原承載壓力,草原生態有效恢復。2020年的監測顯示,肅南縣牧草平均高度從2015年的15厘米提高到19厘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2015年的67%提高到78%。同時,在借牧飼養期間,每個羊單位新增純收入88元,總凈增收1082萬元。
肅南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主任安玉鋒説,在新的生産方式推動下,牧業增效、牧民增收,天然草原良性演替,實現了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與草原生態保護的雙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