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增産,一手抓減碳——長慶油田的綠色發展加減法
2021-12-23 18:20:00 來源: 新華社
圖集


    新華社蘭州12月23日電 題:一手抓增産,一手抓減碳——長慶油田的綠色發展加減法

    新華社記者

    能源行業增儲上産,與減碳節能衝不衝突?記者近期深入長慶油田生産一線,一探究竟。

    一場大雪過後,記者從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城出發,前往黃土高原“綠島”子午嶺。沿線銀裝素裹、雪壓青松,不時可見霧凇、冰挂,宛若童話世界。

    長慶油田合H9平台距離子午嶺不遠。臨近歲末,長慶油田在隴東地區開足馬力,力爭全年油氣産量突破千萬噸。和許多井場一樣,合H9平台開啟衝刺模式,打響石油大會戰。

    提起石油大會戰,記者不由想起數十年前初訪油田時看到的場景:機器轟鳴、塵土蔽日,一台&鑽機牛飲般“喝”下柴油、噴吐黑煙;燃燒伴生天然氣的“火炬”通宵達旦,火光沖天。

    昔日的會戰場景,與眼前的美景搭嗎?

    然而,記者在合H9平台耳聞目睹的一切,令人大吃一驚:茫茫白雪中,幾&紅色機器點綴其中,宛如盛開的玫瑰。走近平台,聽不到轟鳴聲,聞不到油氣味,看不到“大火炬”。原來,這裡的鑽機全部實現“電代油”,換成了電驅鑽機。開採原油時伴生的天然氣也被應收盡收,經集中收集後送往長慶油田採油十二廠所屬的輕烴、混烴處理站進行處理,最終變成輕油、液化氣。

    這是12月11日在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拍攝的長慶油田第十二採油廠一景。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我們全廠每天收集的伴生氣,可以供兩個中等規模的縣城使用一天。”長慶油田採油十二廠副廠長趙愛彬算了一筆賬,過去使用柴油驅動鑽機,一台鑽機一天要“喝”掉3噸柴油,打一口水平井需要“喝”掉差不多60噸柴油。而在合H9平台,4&鑽機全部使用電代油後,減少碳排放1242.69噸。

    與循環利用、低碳綠色相伴的,是集約式開發、數字化管理帶來的高産穩産。

    合H9平台佔地僅40余畝,但通過長水平井和扇形布井的井網模式,在地下延伸數公里,原油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

    “通過創新水平井平台開發方式,我們避開了地面水源區、林緣區等環境敏感區,把地下數千米深處的油氣資源開發出來。”頁巖油産能建設項目組副經理齊銀説。

    在長慶油田採油十二廠,像合H9平台這樣的水平井,在全廠油井中佔22.9%,卻産出了全廠近一半的原油。

    長慶油田採油十二廠廠長馬宏説,目前,採油十二廠原油年産量從2014年的10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160萬噸,年人均産量達到834噸,是長慶油田平均數的1.6倍。

    採油十二廠是長慶油田的縮影。近幾年,長慶油田先後關停封堵自然保護區、水源地內的油氣井近千口,關停站庫44座。與此同時,2013年至2020年,油田年油氣産量從5000萬噸增加到6000萬噸,油氣産量佔國內總産量的六分之一。

    數據顯示,近年來,長慶油田在新建8.8萬口油、氣井的基礎上,累計節約用地64萬畝,相當於6萬個標準足球場的佔地面積。在土地資源集約化的背後,是長慶油田用科技創新的杠桿,以最少的用地,撬動盡可能多的地下儲量。

    這是12月10日拍攝的長慶油田南梁採油作業區梁四轉中心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近幾年,長慶油田大力建設綠色礦山,從井口到採出流程全密閉,確保“採油不見油,注水不見水”,實現“原油不落地,廢氣不外排、污水不外流”。

    記者看到,由長慶油田自主研發的“橇裝增壓集成裝置”,佔地僅100多平方米,不僅取代了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傳統增壓站,還能通過遠程控制,實現無人化管理。

    “撬裝增壓集成裝置不僅集成了油氣混合物的過濾、加熱、增壓等多項功能,還能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多種工藝流程切換,偏遠井組原油實現了密閉輸送和精準計量。”趙愛彬説。

    在採油十二廠固城作業區,由12萬株樹木組成的人工林區鬱鬱蒼蒼,生産區域的綠化覆蓋面積高達90%,實現了“井在景中,景中有井”。

    馬宏説,這個開發區塊是重復利用老井場。地下2000多米深處的石油儲層類似於五花肉,有多套油層,過去只開發了一層,現在還可以立體式開發。在相鄰井區,他們將伴生氣注入地下“驅油”,原油日産量從30噸增加到36噸。

    目前,長慶油田正在實施國家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示範工程——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採油五廠已從附近煤化工企業購買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埋”進地下幾千米深處,注入油層。這些二氧化碳將成為輔助驅油的“法寶”,開闢出油氣行業“碳中和”新路徑。(記者任衛東、馬維坤、張欽、文靜、梁軍)(完)

責任編輯: 王小華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19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