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到湛江市遂溪縣江頭村南的聖女果種植基地調研。南方日報記者 吳明 攝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肇慶四會市下茆鎮的藿香田裏,由佛山禪城區祖廟街道等單位組成的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一邊觀察藿香的生長,一邊與在田中勞作的農民熱烈交流致富經。像這樣奔走的工作隊,目前全省有1000個,隊員7000多人。
“要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建立健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帶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實現鄉村振興寄予厚望。
在順利攻下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後,如何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成為新征程中廣東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課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今年以來,廣東歷史性、創造性地提出建立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將原來的脫貧攻堅轉變為全域全覆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工作着力點從過去主要在村一級轉向統籌鎮、村兩級發展,推動鎮村一體謀劃,強鎮興村,融合發展。
一場覆蓋全省1127個鄉鎮、近2萬個行政村的鄉村全面振興新的攻堅戰,就此打響。
把家常菜做成鄉土特色産業
從過去提出的“駐村幫扶”,到如今的“駐鎮幫鎮扶村”。幫扶對象上提一級的背後,是廣東省情的變化。
雖然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但從客觀來看,廣東相對貧困問題仍將長期存在,粵東粵西粵北不少農村地區缺乏帶動發展的引擎樞紐,城鄉融合發展迫在眉睫。
突破的關鍵在於強鎮,鄉鎮具有上連縣、下連村的紐帶作用,做強做優鄉鎮一級,就能發揮輻射集聚效應,推動鎮村同建同治同興,加快縣鄉村統籌發展。
在新一輪幫扶行動中,圍繞提升鄉鎮綜合發展實力和人口承載能力,成為不少工作隊的重心。
在河源龍川縣佗城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一進駐,就馬不停蹄開始調研,“經過初步摸查調查,發現佗城鎮的山水、文化、歷史等資源都非常豐富。”深圳幫扶幹部、工作隊隊長黃衛泉還敏感地捕捉到發展機遇:年底贛深高速開通後,龍川西高鐵站坐落這裡,屆時佗城的地理優勢會更加明顯。
如何最大限度發揮用好這一地利之便?工作隊初步擬定工作方向,借助佗城紅色基因和歷史文化,重點發展農業旅游和文化旅游産業。
經過2個多月的醞釀,在龍川縣今年第三季度重大項目集中動工活動中,佗城鎮靈江村康養休閒綜合體項目亮相。
“這是工作隊進駐之後第一個重要成果,也是龍川首個簽約落地的鄉村振興幫扶産業項目。”黃衛泉説,通過項目建設,可以帶動當地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通過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當地居民就近就業增收。
一邊是引進新項目,另一邊選擇做大做強傳統産業。
溪口鹵鵝肉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家常菜,鹵制工藝獨特,口感鮮嫩,在潮州磷溪鎮溪口片區一帶非常出名。但與牛肉丸、鳳凰茶這些“網紅”食品相比,溪口鹵鵝肉的影響力一直局限在潮汕地區,産業價值未能充分釋放。
來自中山翠亨新區的工作隊隊長王向陽在經過走訪調查之後,敏銳發現鹵鵝肉中蘊藏的發展機遇,迅速“鎖定”這一特色産品,“以溪口鹵鵝肉為品牌打造成熟的食品産業,將給磷溪鎮發展帶來極大好處”。
隨後,工作隊迅速與鎮領導、專家就打造溪口鵝品牌開展專題研討,論證打造成熟食品産業的可行性。這一産業藍圖正在緊鑼密鼓實施中。
強鎮的同時,工作隊想方設法帶動興村,開動腦筋打開致富新路子。
柚子産業是河源紫金縣九和鎮龍塘村的“一村一品”産業,這些年發展迅速,僅在柚子種植基地裏工作的村民就有100多人。深圳龍華區龍華街道工作隊進駐不久,龍塘村就將小小柚子“挖”出新內涵——依託種植基地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實現“三月賞花、八月摘果”,“我們將再擴大種植面積,把柚子産業做大做強。”龍塘村村支書張國平説。
變“結對幫扶”為“組團幫扶”
與此前“一個村一個單位幫扶”不同的是,駐鎮幫鎮扶村行動採用了組團式的“大兵團作戰”,由中直、省直加科研部門、企業、科技特派員、志願者、金融助理等各種幫扶資源構成。
集中資源、集中力量,發揮幫扶單位的特色優勢,這讓當地辦成了一些以前想辦而辦不成的大事,解決一些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難題。
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特區建發集團為主進行幫扶,駐蓮華鎮幫扶工作隊實地調研後發現,當地具有良好的地理優勢、人文風情,但缺乏好的規劃整合,於是發揮派出單位的專業優勢,將編制鄉村振興規劃作為駐鎮第一要務和突破口,入駐僅1個多月,蓮華鎮率先開展鎮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發展藍圖在規劃中逐漸清晰。
在梅州興寧市水口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溫宇澄帶領隊員們走訪調研7個村,摸清了鎮村産業概況,來自各單位的隊員們開始討論謀劃發展方向。
“這裡是省工藝品出口名鎮,目前做得最好的産業是工藝品出口。”來自廣州天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隊員黃勇軍認為,鎮裏工藝品以藤制産品為主,有藤椅、藤凳、藤席等,通過出口創造了大量稅收,今後可作為特色工藝品,支撐鄉村旅游發展。
集思廣益之後,工作隊為水口鎮發展定下方向:打造“紅色+綠色+古色”小鎮,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託,依靠水口鎮天然景觀資源,建設美麗秀氣綠色景區,利用文物資源,打造具有古樸氣息的文化小鎮。
市場經濟活躍的廣東,還在新一輪幫扶中大膽依靠市場力量,開展“千企幫千鎮 萬企興萬村”工作,通過引入企業盤活鎮村優勢資源。
如今,走進惠州市博羅縣羅陽鎮田牌村,200多畝生態茶園整齊劃一、綠意盎然。運營茶園的寶康富硒農業科技(博羅)有限公司以富硒茶種植、加工、銷售為主,公司負責人楊玉歡介紹,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計劃開發約1000畝發展以茶園為主體的文化旅游項目,“在提升村容村貌‘顏值’的同時,以産業帶動當地鄉村振興”。
下好村鎮民生保障“先手棋”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僅有防止返貧的托底跟蹤,也要有均衡化的公共服務精準供給。在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這個主要任務的同時,結合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新的幫扶工作也着力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上做文章。
上矽村是韶關南雄市瀾河鎮下屬的一個行政村。長期以來,由於電力設施老舊,村民用電電壓常常出現不穩,不僅影響村民正常生産生活,還帶來了安全隱患。
工作隊隊員古乃浪了解到村民用電難相關情況後,馬上與鎮供電部門&&,尋求解決辦法。在古乃浪和工作隊努力下,當地供電部門一同到上矽村維護更新供電設備,推動用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下總算敢放心用電了。”看著維修完成的電力設施,村民都很高興。
除了保障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基本條件,工作隊着力下好“先手棋”,借助外力提升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水平。
為徹底改變清遠陽山縣小江鎮中心小學缺乏兒童書籍的情況,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積極協調下,有公益團隊為小學搭建一個可視聽閱讀教室,提供5年的圖書維護和更替,“希望通過自己一點微薄之力,讓農村的孩子們擁有光明的未來。”捐書的熱心市民薛晨説。
在雲浮市新興縣新城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在走訪中了解到,鎮內偏遠農村一些留守老人雖然平時有些小病小痛,但因為上了年紀行動不便並不願意就醫。工作隊便請來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專家和企業家代表,組團到村裏開展義診送藥活動。
“專家到家門口免費為我們看病,這種機會實屬難得。我不僅測了血壓,驗了血糖,還做了身體檢查,非常滿意。”新城鎮大穩村村民陳安有開心地説。(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實習生 韋煜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