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對“福建裙帶菜種苗繁育關鍵技術創新與産業鏈技術體系構建研究”項目進行階段性現場驗收。專家一致認為,培育的裙帶菜種苗質量達到下海養殖標準。
這標誌着裙帶菜南方育苗在我省取得成功,這也是首次在福建産區完成裙帶菜克隆擴繁制種。作為我省大型海藻種業創新的關鍵一步,其對我省打造裙帶菜育苗、養殖、加工全産業鏈,擺脫對“北苗南運”模式的依賴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裙帶菜是冷水性藻類,包括福建在內的南方海域海水溫度高,裙帶菜性成熟時間早。如在南方按照北方傳統育苗技術體系育苗,制種周期長、育苗成本高、苗種培育風險增加,因此之前南方難以開展裙帶菜育苗。”項目組負責人、福建省水産研究所副研究員鐘晨輝説,近年來,福建裙帶菜養殖依賴北方苗種,每年5—6月份在北方開始採苗後經過近5個月的培育,至11月下旬種苗才能運到南方海區進行養殖。
因此,項目組成立後首先瞄準自主育苗,在前期小規模養殖測試的基礎上,首次在福建産區完成了克隆擴繁制種,建立了配子體育苗技術體系,可以在10月份開啟配子體育苗,經過約40天的室內培育,種苗達到出庫下海養殖規格。“我們與企業合作,首次為福建海域‘定制’了裙帶菜克隆苗。”鐘晨輝説。
眼下,在位於霞浦縣長春鎮文岐村的福連海水産育苗場育苗室,不少裙帶菜幼苗正在茁壯生長。“今年的目標是培育出6億株優質克隆苗,開展持續穩定的育苗生産,為産業化打下堅實基礎。”福建海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理謝玉蘭介紹,項目組已在霞浦、連江建立了150畝示範養殖區,專門探索適合本地的養殖模式。這意味着,很快就能看到真正“福建育、福建産”的優質裙帶菜。
據悉,該項目是2025年度福建省促進海洋與漁業産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由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牽頭實施,聯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福建海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霞浦縣福連海水産育苗場等單位共同開展。(記者 張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