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流縣公安局生態義警隊正在開展安全巡查。新華網發(福建省公安廳供圖)
新華網福州11月26日電(劉豐)當武夷山的晨霧漫過萬畝茶園,閩江的清波滔滔入海,筼筜湖的鷗鳥掠過鷺島的澄澈晴空……被綠意浸潤的八閩大地,處處演繹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篇章。
近年來,福建公安機關深入推進新型生態警務模式,以“打、防、治、服”組合拳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守護八閩大地生態環境質量穩居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連續46年領跑全國。
協同織網:警民同築生態防護墻
“山上發現一張捕鳥網,疑似非法架設。”11月3日,護林員老劉在泉州洛江轄區山林巡邏時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將線索上傳至生態聯勤網絡平台。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馬甲派出所民警接到預警後,立即趕往現場,及時拆除捕鳥網,並循線找到了架設捕鳥網的一名當地農戶。民警耐心宣講愛鳥護鳥知識及生態保護重要意義,農戶接受教育後拆除了剩餘隱蔽網具。這一幕,正是洛江分局“警務網格+生態網格”雙網融合機制下,警民共建共治的一個細節。
面對生態保護新形勢、新挑戰,福建公安深諳“警力有限、民力無窮”之道,將專業力量與社會力量擰成一股繩。在全省範圍內,“河湖長+警長”“林長+警長”“五海一邊”執法協作等機制全面落地,147個生態警務聯勤站扎根一線,讓生態防護觸角延伸至更多的山林、更遠的河道。同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110”聯動機制、環戴雲山生態保護大聯盟、閩江與九龍江流域生態警務整體性保護合作機制相繼建成,跨區域生態保護聯盟通力合作,實現了信息共享更全面、警務協同高效率。在八閩大地,一支支由林場護林員、濕地管護員、河道管理員、網格員等組建的生態警務助理隊和義警隊,如點點星火散佈山林河湖,織就一張高密度的生態保護網。
數智賦能:科技為刃破解生態管護難題
廈門同安,55.9萬畝林地鬱鬱蔥蔥,39.7%的森林覆蓋率構築起城市生態屏障,15公里長的新城海岸線孕育着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然而,廣闊的管護區域也曾給生態防護帶來挑戰,直到“數字生態警務”落地,讓治理效能實現了質的飛躍。
10月20日深夜,4艘非法改裝的船舶趁着夜色潛入同安灣海域,試圖偷捕花蛤牟利。這一違法行為被金海生態警務工作站的前端感知設備精準捕捉。數字生態警務中心迅速對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將實時線索同步至廈門市公安局同安分局。森林警察大隊連夜集結警力出擊,抓獲犯罪嫌疑人21名,查扣非法捕撈的花蛤80噸,有效打擊並震懾了涉海生態違法犯罪。
這起案件的高效偵破,得益於福建公安以數智賦能新型生態警務帶來的即時感知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圍繞“海陸空林地網”全場景,福建公安在環山脈、沿水域、沿海灣等區域布建海量感知設備,推廣運行數字生態警務中心平台,匯聚林業、環保、海洋等相關部門60類核心數據資源,搭建起生態實戰場景模型,為一線生態警務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多維聯處:攥指成拳提升生態治理效能
“這批野生棘胸蛙究竟屬於水生還是陸生動物?這直接關係到案件定性和量刑。”5月19日凌晨,清流縣公安局民警根據線索,在靈地鎮溪流抓獲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嫌疑人,查獲14隻野生棘胸蛙及作案工具。案件偵辦遇到難題,清流縣公安局立即啟動“公檢法三家聯席會”機制,與檢察院等專業力量共同會商研判,精準厘清法律適用邊界。最終,在公安、檢察、農業農村、林業等多部門聯動下,14隻野生棘胸蛙被放歸自然,案件也得到依法準確處置。
為確保涉生態案件辦理“定性準、量刑實、效果好”,福建公安着力構建多維聯處機制。清流縣公安局針對重大敏感、複雜疑難案件建立的“公檢法三家聯席會”機制,今年已召開案件聯席會26場;全省公安機關聯合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共建省級協作支撐點,深化信息共享、情報互通、行刑銜接,暢通檢驗鑒定、涉案物品保管處置等關鍵環節,依託政法跨部門辦案平台、省一體化大融合行政執法平台,實現涉環境資源領域案線高效流轉,讓打擊涉生態違法犯罪既有準度更有力度。

清流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民警駕駛巡邏艇在九龍湖水域巡邏。新華網發(黃芝生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