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告別“暴雨天”迎來“桑拿天”-新華網
"記者從市氣象部門獲悉,昨日福州多地最高氣溫突破35℃,主城區迎來了今年首個高溫日。"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告別“暴雨天”迎來“桑拿天”

2024-06-21 13:05:44 來源: 福州晚報
字體:

  昨日,市民“全副武裝”抵擋烈日。

  昨日清晨,福州上空久違的陽光透過薄霧。

  告別了“暴雨天”,福州迎來了“桑拿天”。記者從市氣象部門獲悉,昨日福州多地最高氣溫突破35℃,主城區迎來了今年首個高溫日。

  主城區首個高溫日姍姍來遲

  昨日上午,福州上空先後出現了日暈、日華現象,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十分浪漫,引來不少市民拍照並在朋友圈轉發。

  記者了解到,日暈又叫圓虹,屬於一種大氣光學現象,為日光通過捲層雲時,受到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日華也是大氣的一種光學現象,當太陽的光線被薄雲遮蔽時,在太陽部分周圍産生一圈彩色光環。

  在驕陽“助攻”下,福州的溫度逐漸攀升。知天氣App數據顯示,昨日福州多地最高氣溫突破35℃,其中閩清坂東鎮更是達到了39.6℃。

  記者從市氣象部門了解到,昨日12時55分,福州主城區鼓樓烏山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氣溫達到35.1℃,標誌着福州主城區出現今年首個高溫日,較常年(氣象數據統計中的“常年”指的是近30年,目前使用的常年值為1991年至2020年這30年的平均值)平均6月6日偏晚14天,為2014年以來最晚。

  那麼,高溫日是怎樣確定的呢?福州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連東英告訴記者,氣象學上,將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5℃的日子定為高溫日。

  為何今年的福州主城區首個高溫日姍姍來遲呢?這是否意味着今年福州會更熱呢?連東英介紹,今年冷空氣勢力較常年偏強,冷暖空氣交匯頻繁導致降雨偏多,使我市主城區氣溫一直無法突破35℃,“根據數據顯示,早在今年4月,閩清、永泰就已經出現了高溫日。需要注意的是,高溫日出現的早晚和今年夏季會更熱或更冷,沒有直接關係。夏天天氣熱度受到大氣環流、海洋影響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連東英還&&,每年進入6月下旬,高溫日數會明顯增多。這是因為此時福建前汛期通常結束,接着高溫天也將多起來。

  體感溫度並非氣象溫度

  為何有時明明感覺悶熱難耐,但氣象&報的氣溫卻還沒到35℃?昨日,家住倉山區倉前街道的市民陳先生對此疑惑不解。

  連東英解釋,氣象上所説的氣溫是在距地1.5米高百葉箱內測得的空氣溫度,“簡單來説,氣象&報的溫度是指剔除各種人為和其他自然因素干擾情況下的自然狀態的空氣溫度。而市民的體感溫度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如濕度、風速、輻射等”。

  此外,連英東告訴記者,市民平時除了看氣溫外,還可以結合知天氣App上的生活指數。其中包含舒適度指數、中暑指數、紫外線指數、穿衣指數等。

  福州接下來的天氣如何呢?根據市氣象部門預測,今日至23日,我市以高溫晴熱天氣為主,偶有雷雨到訪。這個周末,市區最高氣溫將攀升到37℃,酷熱來襲,請公眾減少在高溫時段的戶外工作,日常生活中要適當補充水分。

  老弱病幼人群注意防中暑

  “每年剛進入高溫天時,中暑的病例往往比較多。再往後,天氣雖熱,但病例就沒有那麼多了。”福州市第一總醫院達道院區急診科主任江金鋒副主任醫師介紹,這是因為剛進入高溫天時,人體不能一下子適應,加上心理上的疏忽,就容易中暑。

  很多人以為不出門就不會中暑。江金鋒&&,事實上並不是白天在室外才會中暑。中暑和人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通風條件有關。環境密閉以及溫度和濕度都高的地方,也容易導致中暑。

  江金鋒提醒,在高溫天氣,要分多次大量飲水,不要等到口渴時再飲水;穿質地輕薄寬鬆和淺色的衣物,容易散熱;外出時做好防曬,戴寬檐帽子和墨鏡,用遮陽傘防曬;出行要避開正午前後時段,戶外活動盡量選擇陰涼處;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要做好體檢,避免高溫作業禁忌症。

  江金鋒介紹,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時,就要引起重視,千萬別拖到重症中暑。重症中暑的死亡率非常高。

  先兆中暑一般表現為: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輕症中暑一般表現為: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加快。

  重症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熱射病是一種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現為高熱和神志障礙。

  熱射病多見於體溫調節能力不足者(如年老體弱者、兒童)、有基礎疾病者(如精神障礙、腦出血後遺症患者等)及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者。

  “如果發現中暑,一定要立即脫離熱環境,盡快到陰涼通風處;快速測量體溫,體溫越高,中暑程度越重;積極有效降溫;快速補充液體,喂淡鹽水等。”江金鋒提醒,如果中暑比較嚴重,要及時撥打120,或立即就近送醫。

  戶外遇險多發 謹防溺水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期。在高溫日,游泳、趕海、溯溪等親水活動增多。

  近日,福州發生了多起涉水被困事件:兩名驢友去永泰莒溪游玩,因水位上漲被困;22名驢友因暴雨被困於永泰九龍潭;2名游客去永泰白馬峽谷游玩,因強降雨被困。

  福州應急管理部門提醒:關於溺水,學生常見的危險行為有8種:到野外開放性水域捉魚、摸蝦等;在水裏或水域周圍與同伴打鬧;進行水上活動時不穿救生衣;在雷雨天氣游泳、溯溪等;對自己的游泳能力認識不足而做出大膽逞能行為;爭強好勝,迫於同伴壓力嘗試冒險;飯後、劇烈運動、飲酒或者服用藥物後游泳;在身患感冒、眼疾等疾病的情況下去游泳。

  同時,公眾要警惕3個認識誤區。

  誤區一:因為會游泳,就放鬆警惕。

  疲勞、抽筋、空腹等,可能導致溺水。在海邊、河邊等野外水域,水草、碎石、淤泥、激流等都可能導致意外發生。

  誤區二: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

  身邊有人溺水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伸手去拉,但形成“人鏈”後,一旦有人因體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會讓更多人落水,導致悲劇發生。

  誤區三:帶上游泳圈,就能“保命”。

  因海水存在大浪、高溫、漂浮雜物等情況,充氣游泳圈並不能在下海游泳時有效保證使用者的安全。(記者 林舒穎 鄭瑞洋 陳丹 通訊員 黃蓉 王曉佳 陳文璇 記者 包華)

[責任編輯:蔣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