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6月19日電(劉默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上杭縣官田李氏大宗祠在暴雨後部分坍塌,引發海內外關注。目前該項目災後搶救與保護工作有何進展?
6月19日,上杭縣文體旅游局副局長陳春連接受新華網採訪時&&,李氏大宗祠是客家地區在海內外最具影響力、親和力的祖祠之一,是海內外李氏後裔聯誼的橋梁,被稱為“客家第一宗祠”。該宗祠受災後,各級政府及相關主管單位迅速行動起來,文保專家第一時間到現場進行勘探、調研,商討後續的修復重建工作。
李氏大宗祠主座建築依然保存良好。新華網發(上杭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李氏大宗祠主座建築依然保存良好。新華網發(上杭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我們進行了現場勘察,宗祠東西兩側的橫屋是由青磚包土坯構成的,由於洪水的長久浸泡,夯土墻體出現了大面積坍塌,但是宗祠主體結構沒有受到影響。宗祠的大門到中間主座部分的壁畫、彩畫等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構件均保存良好。”陳春連説,為了保護這座宗祠,當地已經採取了一些必要措施。一是進行現場封控,設置了圍擋,以確保現場工作人員人身安全。二是調撥了人員和資金進行清淤整理,對有價值的構件進行編碼整理。三是組織文物專家現場勘查。四是編制下一步的搶險和維修方案。
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福建省文物局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傅柒生接受新華網採訪時&&,李氏大宗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作有其專業性和程序性,需要制定修繕方案並經專家評審後才能實施,“我們將確保修繕工作以最高標準、最快速度和最佳效果完成。”
據傅柒生介紹,文保部門此前曾對李氏大宗祠進行過整體維修,按原材料原工藝修舊如舊,重點對門樓和中軸主座建築與地基進行加固,經受住了此次水災的考驗,“這一部分也是最具典型文物價值的部分”。
值得慶幸的是,2021年,福建省文物局試點“文物保險+服務”項目,探索政府、商業保險、第三方專業科技公司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新模式,李氏大宗祠正是其中試點之一。遭受水災後,保險公司與技術人員及時監測到了災情,並於災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開展善後處置工作。
“‘文物保險+服務’的探索實踐被證明是有益的,在此次災後修復中也將發揮應有作用。”傅柒生&&,未來將在全省範圍進一步推廣“文物保險+服務”項目,以更好地應對災險情況,提高研判和預警能力,做好文物保護工作。
氣象資料顯示,6月17日凌晨,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稔田鎮遭遇持續性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受暴雨影響,李氏大宗祠東西兩側兩列橫屋坍塌,受損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所幸,這座建築的主座無重大損毀,無人員傷亡。
李氏大宗祠是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銀兩,歷時三年建成的李火德宗祠。整個宗祠佔地面積5600平方米,共有3棟大廳、26間小廳、104間客房,規模宏大,整個建築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礡,融宮殿建築和客家民居於一體,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
工作人員在現場勘查。新華網發(上杭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省市文物專家和當地工作人員討論李氏大宗祠修繕方案。新華網發(上杭縣文體旅游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