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漳州:喚醒土樓建築的生命力-新華網
"‘非世遺’土樓的修繕保護與活化利用,最終要落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上。"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線上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互動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資訊

漳州:喚醒土樓建築的生命力

2024-03-20 10:28:49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2008年7月7日,46座福建土樓登上《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世界的文化瑰寶。但除此之外,閩山閩水間還散落著數以千計“非世遺”土樓,也需要保護和開發。

  近年來,漳州市協同高校力量,在調研土樓居民生活習俗及周邊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採取創新措施拯救了多座不同類型、殘敗破損的土樓,開啟對“非世遺”土樓活化利用的探索實踐。

  “不應成為歷史的廢墟”

  日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調研團隊來到華安縣沙建鎮上坪土樓群,開啟2024春季研究生設計課程,研究“非世遺”土樓的保護活化與鄉村振興。

  初見土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徐甜甜就被深深吸引。

  “雖然土樓代表的共同生活、共同勞作、共同禦敵的生活形態已逐漸變化,但其文化價值並未減退。尤其是傳統榫卯木結構和夯土墻等建築技藝,在注重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格外富有啟示。”土樓在徐甜甜眼中,是最美的建築結構之一。

  漳州土樓分布廣泛,除20座世遺土樓外,還有“非世遺”文物類土樓414座、非文物類土樓1044座。除仍在發揮居住功能的土樓,有些土樓只剩殘垣斷壁。這些“非世遺”土樓中,大部分具有可改造的空間,如何借助“市場之手”重喚土樓建築的生命力?

  一年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在漳州選取7座土樓嘗試活化利用,並以模型展示。這7座土樓分別是華安縣的昇平樓、啟豐樓,南靖縣的翠美樓、進士樓、詩德樓,平和縣的賓陽樓、河舊樓。

  “我們採取微介入方式,即僅對土樓現存建築進行局部修繕,而非完全復建,同時為已坍塌的部分提供豐富的空間變化。例如,保留過去幾十年間在廢墟中生長的樹木,使之融入新的景觀。”徐甜甜介紹説,比如改建已空置30余年的啟豐樓,一、二層進行以畬族文化為主的少數民族非遺展示,頂層改為居住使用,而入口處的倒塌墻壁經加固後開放為觀景平臺。

  2023年11月,應法國國家建築博物館邀請,該設計項目《福建土樓 活化利用》專題展覽走進巴黎建築與遺産城博物館展廳,展出7件大型土樓建築模型和影像,呈現地方建築傳統和歷史風貌,以及活化利用後的新形象和功能轉型。

  展覽大受好評。巴黎建築與遺産城博物館建築創新部主任弗朗西斯·朗伯特曾在公開採訪中表示,土樓的建築材質、技術和文化內核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應當傳承下去而不是成為歷史的廢墟。

  不久後,在威尼斯舉行的2023年豪瑞可持續建築大獎賽頒獎典禮上,該項目榮獲亞太地區唯一金獎。媒體評論稱:“土樓的活化利用拓展了建築邊界,讓建築服務于當地發展。”

  在世界舞臺的大放異彩,為“非世遺”土樓活化模型的落地增添了信心和底氣。

  串聯土樓 並聯鄉村

  華安縣沙建鎮上坪土樓群,是我國明確紀年最早的土樓群落。從空中俯瞰,“土樓之母”齊雲樓、唯一一座石頭墻土樓昇平樓以及福建第一座大院式土樓日新樓,呈“品”字形排布。這三座土樓建于明萬歷年間,被稱作“萬歷三樓”。

  由于獨特的歷史價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把“萬歷三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土樓文化遺産的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不光是關注土樓本身。在華安,土樓跟村莊、集鎮都是融合在一起的。”3月2日,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張悅的帶領下,27名師生來到“萬歷三樓”,展開村落調研,走訪土樓原有居民及周邊村民。

  “名為‘日新樓’,為何是這般殘垣斷壁?”同學們帶著對日新樓曾經樣貌的遐想深入庭安村。他們發現,村莊房屋的墻體、坐凳等處所用條石,均來自日新樓舊部件,它們以另一種樣貌令村落生息繁衍,繼續陪伴著人們世代生活。可以説,一座日新樓的年朽,成就了許許多多新樓的落成。

  村民鄒躍木翻出了泛黃的、自己四處搜集的關于日新樓的相關歷史文獻。“日新樓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萬歷三樓’中建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吸收了中原地區大院式建築風格的特點,又融匯了福建土樓文化傳統的方樓。”他一遍遍向調研團隊成員強調日新樓的文保價值,期待更多人走近它。

  鑒于日新樓遺址建築的特點,調研小組提出,以遊覽故事的方式讓遊客體驗村莊的空間序列。序列起源于庭安村,通過尋找日新樓的碎片,引導遊客行走鄉間,穿過一片竹林幽道,逐漸靠近日新樓,用腳步來丈量這片遺址建築,聆聽村莊的歷史回響。同學們説,可以設計尋樓、探樓、閱樓、觀樓、別樓等5個體驗步驟,引導遊客從東北和東南方向觀賞昇平樓和齊雲樓,延續“萬歷三樓”的遊覽時長,再眺望村莊山頂的觀景平臺和瀑布,形成更加飽滿的旅遊路線。

  3月3日,在華安文化遺産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工作座談會上,政企、高校及村民熱絡討論了如何將“萬歷三樓”串聯起來,活化周邊閒置建築,並聯成文旅流線和係統的議題。

  “‘萬歷三樓’並非獨立的個體,它們與鄉村的生長肌理、村民的生活形態緊密結合在一起。‘非世遺’土樓的修繕保護與活化利用,最終要落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上。我們要因地制宜,發揮土樓的潛力,將土樓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的一個基點。”華安縣委書記葉毓介紹説,剛出臺的華安縣全域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制定了有關文化遺産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全面計劃,將加快土樓活化利用與休閒旅遊深度融合。

  目前,啟豐樓等多座土樓的活化利用項目已經開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師生團隊的研究課題也箭在弦上……眾多“非世遺”土樓的活化之旅正在徐徐展開。(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黃建和)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