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職業學院引技入教將車間“搬”進課堂 校企同坐標 共育“工程師”-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4 08:56:0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濟南職業學院引技入教將車間“搬”進課堂 校企同坐標 共育“工程師”

字體:

濟南職業學院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墻壁開關智能柔性生産線調試實訓。學校供圖 

“嗞——”電槍咬合螺栓的瞬間,火花輕濺,劉昌京屏住呼吸,再次核對扭矩數值。他身後是比亞迪濟南基地總裝線的滾滾車流,眼前這塊車門板,曾是圖紙上的符號,如今成了他掌心的實感。

兩年前,他還在教室裏背誦裝配流程;現在,他的工位編號已錄入企業生産系統。身份轉換的節點,落在2023年9月那個秋招季——濟南職業學院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啟動“現場工程師班”,首次成建制輸送實習生,先後已有400餘人通過潛質測評、崗位匹配,進入跟崗序列。

劉昌京便是其中之一。在這裡,他不再是教室裏那個只會記筆記的學生,而是這條“工業脈搏”上一個新生的細胞。正如劉昌京所説:“能夠深入企業跟崗實踐,接觸企業真實生産過程,體驗‘現場工程師’的工作實踐,很有幹勁。”

此前,“招不到能上手的技工”一度成為當地人才鏈結不上産業鏈的困局。2021年,濟南提出“商乘並舉”汽車産業布局,新能源整車項目紛紛落地,産能加速釋放,産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用人時的同一痛點:很難招到能上手的技工。這也成為産業提速的一大瓶頸。

“不是沒人,而是人不對路。”濟南職業學院汽車工程系系主任宋廣輝翻着往屆的就業數據搖頭。傳統汽車檢測維修專業設置已滿足不了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需求,傳統課程也滯後於智能網聯、高壓電控等新技術迭代,學生走出校門後,常常需要“回爐”。

産業在提速,教學在追趕。如何讓人才培養節奏踩準市場鼓點?濟南職業學院決定引技入教:把車間“搬”進課堂。

轉機始於一次人事決策。2024年,何清從中國重汽集團汽車研究總院走上濟南職業學院的講&。此前14年,他就職於中國重汽集團汽車研究總院,從事整車開發工作,主持完成了新斯泰爾全系列車型汕德卡燃料電池商用車系列開發,手握15項專利。

濟南職業學院&&技能人才互聘制度、現代産業導師特聘辦法,打通了企業技術專家到校任教的通道。“要引進像何清這樣的人才,只有行業經驗豐富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方能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高技能工匠。”濟南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蘇旭勇説。

不只是何清,劉歡、曹志偉等一批來自中國重汽、吉利汽車的高級技工,謝英祺、李蒙等近10名行業骨幹也陸續入駐學校,將複雜的工程原理,轉化為課堂中更直觀、易操作的知識模塊,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真正的融合,不止於師資單向流動。學校通過搭&,進一步推動校企共育“現場工程師”。

2023年起,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提前介入濟南職業學院相關專業招生選拔,對接汽車裝調、檢測職業崗位現場工程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知識結構和技術技能要求,制定現場工程師培養的崗位能力標準體系。參照相關標準體系,從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維度篩選苗子。入選者進入“現場工程師班”,開啟“學生+學徒+準員工”三重身份疊加的成長路徑。

“現場工程師班”課程由校企共研。“通識教育打底,專業模塊分層,項目實訓貫通,崗位實踐落地。”宋廣輝這樣概括培養鏈條。學生第三學年進駐企業,在裝配、質檢、調試等關鍵崗位輪訓,畢業即具備獨立作業能力。

變化正在濟南職業學院不斷擴散。黃河流域新能源汽車産教融合共同體成立,山東首個比亞迪標杆産業學院揭牌,比亞迪現場工程師學院實體化運行已成為該校規模化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尖兵”的“主陣地”和淬煉場。

在400余名儲備人才的背後,一套可複製的培養模式已悄然成形:企業出題、院校解題、學生答題。産教雙方不再各算各的賬,而是在同一個坐標系裏校準方向、破浪前行。(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宋建毅 孟祥沙)

【糾錯】 【責任編輯: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