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丨哈工大“造衛星”的“小課堂”有了“新教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4 19:47:18
來源:新華網

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丨哈工大“造衛星”的“小課堂”有了“新教案”

字體: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4日電 題:哈工大“造衛星”的“小課堂”有了“新教案”

  新華社記者楊思琪

  初冬時節,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熱度絲毫不減。這裡讓懷揣航天夢的新生代獲得專屬賽道、乘風起航——哈工大小衛星班。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藍圖,強調要“圍繞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培育拔尖創新人才”。這一國家戰略,正在這片科創沃土上化為生動實踐。

  哈工大航拍。(哈工大供圖)

  走進小衛星班的課堂,一份特殊的“新教案”躍然紙上:學分在做“減法”,內容卻在做“加法”;課堂搬進了衛星車間,授課教師增加了型號總師;評價學生不只看試卷分數,更要看“衛星能不能上天”。

  前不久,2022級小衛星班班長姚尊皓和同學憑藉“新體制細胞衛星項目”,自主創新衛星電磁倣真方法、探索巨型星座運維新架構,一舉拿下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本科生創意組金獎。翻開他們的培養方案,畢業所需學分從過去的160余分縮減到了146分。

  “減法”的背後,是為科研留出“加法”的空間。“新的培養方案省掉了以往課程裏的重復內容,我們可以把更多時間留給科研與實踐。”姚尊皓説。

  課時減了,課堂的“含金量”卻更高了。

  “傳統課程更新需要4年至6年,而我們的授課內容緊跟國家戰略和技術突破。”哈工大航天學院副院長王小剛説,作為航天人才培養的“特區”,小衛星班自創辦以來就打破常規,實行科教融合,導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課程體系保持快速迭代。

  哈工大學生在衛星發射現場觀禮。(哈工大供圖)

  “一門《航天工程前沿技術》課,竟然有八位老師輪流來講。”2023級小衛星班學生胡洋海對此印象深刻。從導彈技術到載人航天工程,從衛星發射到智能制導,“這種講座式教學,既有校內導師,也有來自企業的工程總師,讓我們一入學就觸摸到航天前沿。”他説。

  在小衛星班,最好的“教具”不是模型,而是真正要發射上天的衛星。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創新工場會集不同學科的本碩博學生,開創了我國高校學生自主研製微納衛星的先河。由學生自主研發的“紫丁香三號”超扁平磁盤衛星,就將在不久後發射。

  2024級航天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安康是小衛星班的第一屆學生。他回憶,在參與“紫丁香三號”衛星結構設計時,一個零件發生了損壞,當時第一反應是“修修接着用。”但指導老師郭金生斬釘截鐵:“必須換,上天的東西不能帶一點隱患。”

  “包容失敗,但絕不容忍缺陷。”李安康説,這種對質量的敬畏,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

  在位於哈爾濱松北區的衛星車間,2024級碩士研究生王冠騏至今記得參與“紫丁香三號”對接捕獲機構研發的日夜。“一個人做了將近一年,從模型設計到地面試驗,反復迭代。當看到自己設計的實物最終要‘上天’,那種成就感是無可比擬的。”他説。

  哈工大小衛星班學生(中)為中小學生進行科普。(哈工大供圖)

  如今,這樣的實踐機會貫穿本科培養全過程:大一接觸四足機器人等基礎項目,大二搭建無人機控制平台,大三就可以深入參與導師課題組,接觸前沿領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就‘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重要部署,我們將持續深化教學改革,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把科技前沿成果融入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錘煉本領,培育敢想敢為、能打硬仗的青年人才。”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創新工場指導教師吳凡説。

  “我們不只是教學生造衛星,更讓他們在‘真科研’中成長,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産業發展貢獻力量。”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沈毅説,眼下,越來越多關於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深刻變革正在發生。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