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一生,就像他生前常説的那樣——為祖國貢獻自己的知識、才能就是我的意願。”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本熹之子曹玨的這句話直擊現場觀眾心靈。近日,“國之所需 吾之所向——曹本熹院士與共和國石油科教、兩彈一星特展”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揭幕,同期開展了“逐光而行”2025科學家精神弘揚交流研討活動。
來自山東省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及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的60余名代表齊聚一堂,以“逐光”之名凝聚起新時代弘揚科學家精神、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磅礡力量,為建設科技強國注入不竭精神動能。
望著父親奮鬥時的形象和&上台下那麼多傳承他精神的年輕人,曹玨衷心希望父親“為國奉獻的精神、豐富的學識、嚴謹的科學態度能夠發揚光大。”揭幕儀式上,曹玨和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與主辦方領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黨委書記吳強明和山東省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一級巡視員廉凱,共同為展覽揭幕。
“我們要敢於瞄準‘卡脖子’技術,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做頂天立地的真科研。”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化工學院青年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金鑫&&,將把“國家需要就是我的選擇”的精神內核,深深融入未來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
“這就是我們追尋的‘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史宣講團講解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生耿雨歡滿懷敬意。她承擔了紀念曹本熹院士誕辰110周年展覽的講解工作。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正是在這樣一代代青年的接續傳頌中,化作鮮活的奮進力量。

“父親墓碑上刻着三行字: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科學家精神報告環節,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專家、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的分享讓在場聽眾動容。她講述父親從1958年投身核潛艇事業到花甲之年親自參與極限深潛試驗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一代科學家“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

儲運與建築工程學院大學生梁梓健在聽完報告後,筆記本上記滿了感悟,“以前總覺得家國情懷很宏大,現在才明白,它就藏在科學家舍小家為大家的抉擇裏,藏在他們面對未知依然敢闖敢試的勇氣中。”
“科學家精神不是挂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融入血液的基因。”山東省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團長李波在交流中強調。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大國工匠”寧允展則從一線實踐角度補充:“科學家精神同樣體現在我們工匠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的極致追求上。這種精益求精,是相通的。”
“從曹本熹院士到今天的科技工作者,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那份家國情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化工學院大學生譚博文&&,“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把這份精神傳承下去,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揮灑青春汗水,貢獻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