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新華網主辦,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聚焦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強化思政引領力建設”研修班於10月24-26日在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成功舉辦。

本次研修班旨在匯聚智慧,更好地以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深化大思政育人格局,促進院校協同育人,全面推進思政教育與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政引領力建設,探索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背景下思政引領力建設的新思路、新範式,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此次活動分為專題研修和現場學習兩部分,圍繞“大思政”格局下産教融合的育人新範式、新時代思政“金師”培育與隊伍賦能、人工智能與職業教育專業群建設融合路徑等展開研修與探討。來自全國100余所高校的450余位教師參會,聆聽了專家們的精彩分享。三個專題分別由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副主任安璟瑜、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熊劍、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鮑學東主持。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何傑在致辭中&&,當前,學生思想日益多元、産業對“德技雙優”人才需求更迫切,職業院校思政工作面臨新課題。本次研修班聚焦“大思政”格局構建、思政創新成果培育、AI賦能職教發展,每一個專題都是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我們以本次研修為契機,攜手把立德樹人的使命扛在肩上,把思政建設的責任落在實處,為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沈強致辭&&,在四川瀘州舉辦本次思政研修活動,既是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重要部署的主動作為,更是以珍貴的紅色文化為精神紐帶,引導廣大高校教師牢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把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深深根植於心的具體實踐。希望通過本次研修活動,為高校思政引領力的建設搭建互通互鑒、經驗共享的交流平台,以專家智慧、優秀實踐案例和人工智能的賦能,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引領度的全面提升。

新華網黨委委員、首席信息官姚予疆在致辭中&&,作為新華社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新華網主動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抓住AI引領媒體變革的時代機遇,踐行和落實國家級媒體的責任和使命,充分發揮自身平台優勢、專業優勢、智庫優勢、推廣優勢,傾力打造“新華思政-全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服務平台”,推廣課程思政建設先進經驗和做法,滿足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需求,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形成廣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良好氛圍,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與學校攜手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專題研修一: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副院長仝華教授以《高校思政引領力建設的根基: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為題作報告,從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學習中共黨史,牢固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以科學歷史觀為指導,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三個方面講述應充分重視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在高校思政引領力建設中的根基地位,努力從多方面做好這一引領工作,為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鑄魂育人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楊欣斌以《青年學子理想信念之火是能夠點燃的——觸及靈魂的思政教育實踐與思考》為主題做報告,明確思政教育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任務的邏輯起點;多層面剖析思政教育現存問題;闡釋觸及靈魂的思政教育的核心內涵、主要特徵與形成路徑,並輔以多領域案例,給出構建育人體系的建議。

北京聯合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綜合研發創新中心主任、全國人工智能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職教集團)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盛鴻宇以《如何寫好2026年國家教學成果獎(立德樹人)的三個創新點》為主題做報告,解析國家教學成果獎的重要性與評選關鍵,&&選題要積極回應國家戰略,國家成果獎的培育需要系統設計和資源整合,解決方案要精準有邏輯,具備理論和實踐創新點,同時結合多地案例,介紹成果推廣的示範引領要求,助力打造符合標準、具有推廣性的立德樹人教學成果。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瀘州)商學院黨委書記何傑以《“百年經緯”鑄魂,“三鏈融合”賦能:大思政格局下産教融合育人新範式的瀘職實踐》為題作報告,分享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實踐。介紹了錨定大思政與産教融合統一的根本,通過建強協同鏈破解資源困局、貫通過程鏈深化思政內涵、拓展空間鏈彰顯思政價值的“三鏈融合”路徑,介紹了其取得的顯著成效,展望了未來深化校史賦能、數字升級等方向,為産教融合育人提供範式。
專題研修二:思政創新成果培育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徐建俊以《“從紅船到飛船”:常信“大思政”育人品牌的探索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學校以紅船精神與航天精神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探索,匯聚航天精神教育資源,切實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全面增強思政育人效果,努力創新協同育人機制,開發分層思政課程,形成多校協同的一體化育人模式,提升思政實效與社會影響力,同時規劃展館建設等未來工作,傳遞“大思政”育人新路徑。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黨總支書記、院長,二級教授王學利以《高職思政課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學校依託多類教育部、自治區課題,創新“案例導引,問題核心,三元融匯,五維協同”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通過內容專題化、課型轉型、“五維協同”育人生態,解決學生學習思政課的關鍵問題,還分享了AI賦能下該模式的改革對策與落地建議,為提升高職思政課質量,培養符合需求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可複製推廣的新模式。

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岳喜以《構建高職院校專業群思政育人體系的思考》為題作報告,分享了專業群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即順應教育強國建設要求、滿足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訴求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需求;闡述了其需遵循一體化設計、螺旋上升、契合專業群特色、協同創新的建設原則;提出校-院-師三級協同的實施路徑,旨在實現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為培養德技並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方向。

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政事業部分社社長、編審侯良健以《主題出版助力“大思政課”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為題作報告,分享了主題出版與“大思政課”的緊密關係。他&&,主題出版能增強“大思政課”生命力、吸引力與話語親和力;圍繞“大思政課”的主題出版資源具有主題性、時代性等特徵;提出選取資源、合作建設、搭建平台等助力路徑,通過優質主題出版資源,為“大思政課”提質增效,共同服務立德樹人。
專題研修三: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實驗中心主任陳訓威以《大語言模型賦能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探索與思考》為題作報告,分享了武漢大學在課程思政領域的實踐,包括多階段推進慕課、混合教學等建設,構建大語言模型相關技術層級與協作模式;闡述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必要性、科學實施方法及模型賦能路徑,提及多種評價模式,以教學研究推動課程思政專業化、科學化,為相關教學評價提供思路與參考。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祝士明以《人工智能與職業教育五金建設融合路徑》為題做報告,分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技能人才需求變化,&&職業教育需對接産業。報告分享了人工智能與金專業、金課程、金教材、金教師、金基地的融合路徑,如專業對接智能企業、課程重構內容、教材數字化轉型、培育“雙師型”教師、建綜合實訓基地;&&此舉可推動職教提質,為産業供人才,助力國家 “技能型社會”“製造強國” 戰略。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教授,國家級規劃教材主編谷小城以《技術能力與替代融合——人工智能驅動下的內容重構與課程改革》為題作報告,聚焦人工智能驅動下專業(商科)領域課程改革,探討“教什麼”與“怎麼教”。報告中分享了大模型技術在硬體、軟體維度的應用及簡單/複雜替代、融入路徑;提出構建“人工智能通識課+技能課+融合課”體系,強調固守專業根基、擁抱智能技術,通過産教融合培養學生AI時代技術素養與實踐能力,適配未來崗位,助力職業教育智能化轉型。
在本次研修班的現場學習環節中,與會教師前往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産教融合教學基地進行現場學習。通過實地觀摩與互動交流,教師們考察了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産教融合、工學一體”的創新育人模式。基地內先進的實訓設備、真實的企業生産場景,以及“教學做合一”的育人模式,生動展現了職業教育對接産業需求的創新實踐。教師們紛紛&&,此次現場學習既拓寬了産教協同育人的視野,也為探索“專業+思政”雙融共育模式提供了鮮活範例,&&今後會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注入新動能。

聚焦立德樹人,構建服務國家、融入時代的育人格局。本次研修班的成功舉辦,有效搭建了各院校協同合作平台,凝練出一批兼具理論高度與實踐可行性的教學方案,為推動大思政教育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實踐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