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16 09:27:20
來源:工人日報

文物修復師——把文物叫醒、讓文物"復活"

字體:
 
  一邊沒有人,一邊等不起

  和科班出身的徐一傑不同,張怡晗是半路出家做文物修復的。

  2016年,張怡晗電腦專業畢業考入河南博物院資訊管理處,負責文物的三維掃描等技術性工作。因為工作原因,張怡晗常常接觸文物,也會看到院內文物修復前後的對比影像,這讓她對文物背後神秘的修復人既佩服又好奇,“他們喚醒了文物”。

  2020年8月,河南博物院展開內部競聘,張怡晗通過考核“轉行”到了文物保護中心工作。

  “這是很難得的個例。”河南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單曉明感嘆道,“文物修復還是太缺人了”。

  一名熟練的青銅器修復師,每年可修復的文物大約20件。一名熟練的書畫修復師,這個數據是12件左右。目前,文保中心有6位書畫修復師,“僅是院裏的紙質文物,我們就一輩子都修不完。”曹晉説。

  全國范圍內,在編文物修復師只有2000多名,但我國僅是亟須修復的古代文物就達到上千萬件。

  文物修復不能拼速度,但有的文物又實在等不起。

  歷史上,河南是我國重要的冶鐵中心,但一直以來該省任何一個博物館都鮮有鐵器展示。“根本來不及修。”單曉明説,鐵元素是一種活潑金屬,一經出土就變得十分敏感與脆弱,有些還沒送出發掘現場,已變成了粉末。

  從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到今年三星堆“再醒”出圈,多年冷門的文保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看熱鬧是一回事,投身其中又是另一回事。”單曉明坦言。

  隨著文物修復理念的改變和技術的發展,一名合格的年輕修復師,除了要接受傳統“師帶徒”的培養,還要掌握化學、物理、材料學、藝術史等跨學科的專業知識。“即使條件都具備,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在這條路上還是難以走遠。”曹晉説。

  最近幾年,在河南省文物局的支援下,河南博物院承擔了該省鐵質文物保存狀況調查課題,院內鐵器修復技術和硬體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幾個月前,該院文保中心接收了一批來自中國航海博物館的鐵器,初步判斷是海戰中沉沒船只上的火炮等物件。由于長時間在水中浸泡,鐵炮銹蝕不堪,幾乎面目全非。

  “全修好了,即將送去展覽。”加班加點搶救這批鐵器後,性格早已變得沉靜的杜安,臉上難得露出了喜悅的表情。(余嘉熙)

   上一頁 1 2 3  

【糾錯】 【責任編輯:王琦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100000000000000111086512112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