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作協名家做客重慶人文大講堂 共探虛構與非虛構文學創作途徑

  11月29日,“重慶名家進校園·重慶人文大講堂”迎來新一場活動。中國冰心散文獎得主、重慶作協散文創委會主任吳景婭,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重慶作協兒童文學創委會主任李姍姍,兩位文學作家聯手走進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為大學生們講述如何從小我到大我抒寫故鄉,以及在虛構與非虛構之間,怎樣為文學找到一個靈感漂流瓶。講座現場氣氛熱烈,兩位嘉賓生動有趣的講述和互動,以及師生們的熱情和求知欲,驅散了冬日的寒冷。

  吳景婭:新聞與文學的殊途同歸

  吳景婭是著名散文家,先後獲得過重慶文學獎、中國西部散文獎、冰心散文獎等獎項。出版散文集《鏡中》《與誰共赴結局》《美人鋪天蓋地》《溫柔的西部》《山河爽朗》等,她策劃與主創的《重慶傳》正在火爆書市。同時,吳景婭也是資深媒體人、高級編輯。

  講座依始,來自重人科播音主持專業的五位同學,帶來了一段剛剛獲獎的精彩朗誦《世間有座叫重慶的城》,此文正出自吳景婭之手。五位同學聽聞吳景婭到訪十分興奮,於是就有了這次別開生面的開場。

  講座中,吳景婭就新聞與文學,媒體人與作家的關係給出了看法,她説:“新聞與文學是一對駕馭馬車的車夫,都有某種意願去擔當社會的記錄者、見證者和裁判。”吳景婭&&,記者與作家一墻之隔,有着殊途同歸的兩個身份。她説:“媒體人與作家都在以自己內心的激情,參與他人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方式或定位就是這個世界的參與者、表達者、呼喚者、尋找者”,她引用《經濟學人》駐莫斯科記者、作家A∙D ∙米勒的話闡釋記者與作家的同源性:記者用事實來構造故事,作家用想象創造場景,然而這兩個職業有着共同的終極目標——真理。

  吳景婭對同學們關於新聞與文學何去何從的焦慮給出了答案。她認為,媒體人與作家從來不會消遁,他們只是一次次脫掉舊的外殼,換上新的戰袍。作為資深編輯與作家,吳景婭説:媒體人與文學寫作者應培植出自己體內的基因——敏感、敏銳、激情、獨立思考、悲憫情懷,當我們裝備好“特種武器”,人生處處都是廣闊的草原。

  隨後,吳景婭以自己的散文集《山河爽朗》為例,深入淺出地向同學們講述了如何以小見大,從抒寫故鄉開始,認識故鄉、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寫好每一篇文章。對於文學與藝術中的重慶,吳景婭提醒大家:盡量做到不從娛樂的角度、甚至短暫新聞的角度去打望它、消費它,而是從人文的深處、審美的高度去凝視它、撫摸它、銘記它。

  李姍姍:去創造比生命更長久的東西

  80後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李姍姍可愛、熱情,像個知心大姐姐。她是重慶文學院的專業作家,也是重慶作協兒童文學創委會的主任。出版有童話、兒童故事集、兒童詩集等70餘部。並撰寫了首部以三星堆為背景的童話故事書《器成千年》。

  李姍姍的開場很有趣,先是用一個以自己為原型的小故事勾起大學生們的好奇心,然後通過互動時送小禮物、糖果、自己著作的方式,讓現場熱烈火爆起來。大學生們瞬間秒變幼兒園的小朋友,紛紛舉手互動發言,現場歡呼聲一片。

  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李姍姍給同學們分享寫作靈感從何而來,她説:靈感不是自己誕生的,而是萬物之間的靈犀一點通,無論是日常生活裏的夢境、吃飯,還是上課時記筆記,都能帶來寫作的靈感,帶來一種突然從內心爆發的力量。李姍姍以自己的作品《羊群裏的孩子》《器成千年》為例,像講童話故事一樣講述了如何從生活中去發掘寫作的靈感。她&&:當你把愛投入一個對象上面,你就是創造。

  大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着李姍姍的故事:因為一張新聞上的照片,李姍姍隻身前往大涼山,歷經3次重寫18次修改,創作出《羊群裏的孩子》。

  李姍姍勸勉大學生們,一定要有敢於實現夢想的勇氣,想到什麼就立刻去做,要勇敢去創造,去創造比生命更長久的東西。

  據悉,“重慶名家進校園·重慶人文大講堂”系列活動由重慶作協擔任指導單位,重慶作協文學成果轉化委員會、重慶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重慶散文創委會、重慶兒童文學創委會、重慶新詩學會、重慶新聞媒體作協擔任支持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與環球人文地理刊係聯合主辦。

編輯:陶玉蓮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