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讓紅色文化基因刻入城市肌理
2023年06月13日 08:2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重慶6月13日電(陶玉蓮 李前磊)趁着高考期間學校放假,來自遼寧的王先生帶着10歲的兒子來重慶旅游,落地第一站就是位於渝中區磁器街的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看著防空洞內再現的八十多年前重慶大轟炸“六五”大隧道慘案場景,看著重慶人民“愈炸愈強”的民族之魂,王先生不由感嘆到:“這真是一座英雄之城!”

圖為大轟炸慘案遺址入口處的“愈炸愈強”標語。新華網 耿駿宇 攝

  在曾家岩50號周公館回首往昔的光輝歲月;在烈士墓為“11·27”大屠殺慘案死難烈士獻上鮮花;在白公館監獄舊址帶着孩子重溫“小蘿蔔頭”的故事……近年來,重慶依託悠久的革命歷史、豐富的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感受紅色文化。一山一水間深植的“紅色基因”,也書寫着這座城市對革命先烈的深情追憶,鐫刻着這座城市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

  紅色博物館、紀念館成熱門打卡地

  在渣滓洞監獄中舉辦“春節聯歡會”,藉&表演“疊羅漢”偵察高墻外的崗哨佈置……在修繕後重新布展的渣滓洞監獄舊址,展示着一場別樣“春晚”的故事。一名來自江蘇的游客孫女士參觀後&&,“想不到,在那樣艱險的環境中,革命志士們的鬥志還能如此高昂。”

航拍鏡頭下,渣滓洞掩映在重慶歌樂山茂密的樹林中。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新華日報》為了衝破國民黨反動當局的封鎖,建立了一支報童隊伍,孩子們的任務是送報、賣報、發展訂戶。1941年,《新華日報》登載周恩來同志的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國民黨反動當局發動‘皖南事變’的真相。”在《新華日報》總館舊址,重慶市民胡女士帶着8歲的女兒參觀並給她講解。胡女士稱,自己學生時代就經常參觀紅岩村、渣滓洞、白公館等地,每到11月27日,學校還會帶領大家前往歌樂山烈士陵園掃墓。

  除了節假日,近年來重慶各大紅色景區景點平日裏也游客不斷,親子家庭和年輕人正成為紅色旅游的“主力軍”,參觀過程中,大家不僅加深了對歷史的認識,也更能明白今天的生活有多麼來之不易。

  數據顯示,重慶有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6處,紅色旅游景區景點112處,紅色A級景區22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17處,登記備案革命紀念館36家,館藏革命文物2937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137件(套)。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名錄6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0處。

  今年2月,重慶市革命文物保護中心在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揭牌。該中心將設立文物預防性保護實驗室、文物科技實驗室、文物修繕室、文物修復室、輔助功能區,全力協同重慶市各大紀念館(紀念地),統籌推進全市革命文物保護修繕、保管修復、研究闡釋、學術交流、活化利用、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讓革命文物更好地服務當下、綻放光彩。

  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遺址保護部工作人員周勇&&,很多文物特別是不可移動文物其實和大家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現在越來越多的游客對這些文物建築,還有它背後的歷史感興趣,我們正在把文物和城市、生活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大眾。”

  演藝賦能 “紅色記憶”歷久彌新

  360度旋轉的觀眾席,時而穿過狹窄的街巷,時而面對洶湧的嘉陵江,槍聲在耳邊響起,抬頭仰望,滾滾江水從天而降……舞&空間的旋轉交錯、舞美布景的恢弘氣勢,加上多媒體動態全景音畫,大型紅色舞&劇《重慶·1949》以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眾多被關押在渣滓洞、白公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黎明即將到來的前夜,與敵人殊死搏鬥、寧死不屈的感人故事。

圖為大型紅色舞&劇《重慶 1949》演出現場。新華網發(王琦 攝)

  重慶一九四九演藝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慧芳&&,自公演以來,該劇已經演出800余場,超過70%的觀眾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希望通過這種全新的演繹方式,讓更多的觀眾願意走入劇場,沉浸式的去感受這段歷史,給他們不僅僅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震撼。”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暌違80年,抗戰戲劇經典代表作《風雪夜歸人》(2023年版)在今年4月重歸首演劇場——重慶抗建堂。

  抗建堂位於重慶市渝中區鬧市的背街小巷裏,抗戰時期,一年一度的“霧季公演”在這裡上演,郭沫若編劇、石凌鶴導演的《棠棣之花》,曹禺編劇、張駿祥導演的《北京人》,吳祖光編劇、賀孟斧導演的《風雪夜歸人》等大型話劇都曾引起轟動。

  如今,這處戲劇人用藝術形式譜寫抗日戰歌、揭露社會黑暗的地方重歸活躍,2021年,重慶市話劇院正式開啟重慶經典抗戰話劇排演工程,第一部作品2021版話劇《霧重慶》在此首演。該劇以抗戰為主要背景,通過一群青年人的轉變,展現了抗戰大後方真實的生活。該劇導演查明哲&&,“在重慶這片沃土之上,抗戰戲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霧重慶》之前經歷過四個版本,曾一票難求,轟動一時,如今再次傳承依然能被當代觀眾所接受,可見歷史文化中的經典名劇在大眾心中植下了根。”

  取材於小説《紅岩》的川劇《江姐》,將老故事演出了新感動;舞劇《絕對考驗》以紅岩女英烈張露萍為人物原型,演繹孤獨絕境下一個閃耀人性光輝的舞&藝術形象;情景式體驗劇《黎明之前》通過視覺特效、實景再現、觀演互動等形式,再現紅岩英烈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以及與家人之間的真切情感……在重慶,各處劇場裏輪番上演着紅色記憶,城市上空不斷迴響着經典與新創之聲。以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競相訴説着崢嶸故事,讓城市紅色肌理更充盈,城市軟實力更耀眼奪目。

  城市紅色基因賡續相傳

  “紅岩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每到立春時節,在重慶市沙坪壩區紅岩景區,數千株紅梅便次第綻放。不少游客前來或拍照留念捕捉春意,或靜靜感受紅梅的清雅忠貞、堅毅頑強,或見證紅岩丹心不改。

重慶市沙坪壩區紅岩景區,數千株紅梅次第綻放。新華網發(孫凱芳 攝)

  在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天官府8號”,有一棟磚木結構、歇山式大屋頂,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這裡是郭沫若在重慶辦公和居住的地方,也是抗戰時期眾多在渝文化名人的重要聚會場地,沈雁冰、老舍、陶行知等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們,都曾是這棟小樓的常客。它見證着重慶過去的風雲歷史,歷經1年修繕、3年策展,於2021年作為新的陳列館對外開放,靜靜地佇立在繁華都市中,向人們講述當年的故事。

  老建築、新景區,在時光裏“有機生長”、綻放芳華。賡續紅色血脈,更有無數的傳承人在接力。

  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掩護機關八路軍辦事處遷來重慶,饒國模在自己經營的大有農場修建樓房,並無償提供給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使用。大家都親切地稱這裡為“紅岩村”,這裡也成為了大後方人民的希望所在。受祖輩影響,如今,饒國模的曾曾外孫女王佩雯成為了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參觀接待一部的一名講解員,每當帶領游客走在紅岩村景區充滿歷史滄桑感的石板路上,驕傲的心情總是油然而生。

  在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時不時會看到一些小朋友作為小導游,為前來參觀游覽的市民、游客講解。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參觀接待一部部長何玲介紹,“我們每一年都會走進學校,進行小小講解員的招募,通過一些考核流程後,孩子們來到了紅岩,接受專業講解員的培訓。”據了解,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小小講解員們都會到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進行講解,宣傳革命烈士們用生命詮釋的紅岩精神,傳遞紅色基因和革命薪火。

  每到周一,71歲的紅岩志願者余忠榮就帶着他的工具,來到重慶市沙坪壩區光榮坡社區黨群服務站,等着為有需要的居民們義務磨刀。余忠榮&&,“在退休時間給老百姓、給居民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我覺得我也很樂意。”春風十里,到山上植樹添綠;枇杷熟了,到園中幫忙採摘;對城市戶外箱體進行美化,讓箱體變成風景……紅岩志願者隊伍,已成為活躍在山城這片紅色土地上的流動風景線。

  一段段紅色記憶,一個個紅色故事,一處處紅色印記,滋養着重慶人的精神,推動着重慶城市的發展演變,也不斷地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68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