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中葉,長江流域大足境內的一處幽僻山嶺中,傳出陣陣摩崖造像的斧鑿聲。
自初唐至明清,大足石刻開鑿史綿延數百載,5萬餘尊造像、10萬餘字銘文相繼破石而出。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越敦煌,過雲岡,經龍門,融匯儒、釋、道三教及民間世俗文化,在巴蜀大地奏出輝煌的絕響。
於山嶺間佇立千年,歷經歲月洗禮,大足石刻也曾黯淡、斑駁。而一代代工匠的接力傳承、修復和保護,讓這一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瑰寶歷久彌新。
千年佛窟,藝術珍寶
1940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尋訪大足石刻,拍下大量珍貴圖像。7年後,他在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系統介紹了此次考察成果。這是大足石刻首次吸引世界目光。
作為中國南方石窟寺最集中的區域,四川、重慶擁有自晚唐以來內容最豐富、國保單位最多的石窟寺遺存,而大足石刻正是其中耀眼的藝術珍寶。

“大足石刻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在兩宋時期到達鼎盛。”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説,特別是南宋中後期的寶頂山石刻,將大足石刻的藝術成就推向高潮。巴蜀石窟寺見證了石窟藝術隨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進程,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石窟藝術瑰寶。
大足區委副書記羅曉春説,大足石刻蘊含豐富的“慈、善、孝、義、廉”等價值理念,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文化的流淌、人性的光芒。
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歲月賦予了大足石刻獨特的歷史底蘊,卻也帶給它石質胎體風化、貼金層開裂等病害。守護千年佛國的歷史重任交到新一代人手上。
科技賦能,石刻新生
88平方米的崖壁上,1007隻手臂層浪疊涌般舒展開來,姿態萬千。這背後還有一段文物修復保護的故事。
2007年,國家文物局團隊到大足考察。彼時,這尊開鑿於南宋、安坐崖壁800多年的千手觀音在長年累月的風侵水蝕下已“病害纏身”。就在專家們轉身那一刻,“啪”地一聲,千手觀音的一個手指頭掉了下來。觀音手指的偶然掉落,讓文物工作者凝望造像的眼睛泛起淚光,也開啟了歷時8年的搶救性修復。

2008年,千手觀音石刻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被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但如此大規模的石質文物修復,沒有國內外經驗可借鑒。為此,我們匯聚了近百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僅修復工程前期研究就花費了3年時間。”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説。
“造像金箔加固需要穩定耐用的黏合劑,就像給文物‘打針’,而‘藥劑’的選擇很重要。”陳卉麗介紹,最初採用的北方牛膠材料不適應高溫高濕環境,經過對10多種材料的反復試驗和比較,團隊最終選定了西南地區傳統的大漆材料。
為觀音的每只手建立健康檔案;組織微環境監測、微生物病害處理等多學科技術力量聯合攻堅;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中應用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等現代科技……
8年裏,110多位研究人員、工程師、工匠,共在崖壁上粘上1900多斤礦物質粉、150萬張金箔,讓千手觀音輝煌重現。
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開創了中國大型貼金彩繪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在從事20多年文物保護工作的陳卉麗心中,這是“大足的驕傲、重慶的驕傲、中國的驕傲”。
同時,歷史上血脈相連的重慶大足石刻和四川資陽市的安岳石窟,正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心手相牽。2021年以來,大足區與資陽市安岳縣簽訂共建文物保護利用合作機制,就共建石窟寺安全管理、石窟學術研究、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等方面開展合作。
活化利用,匠心傳承
從修復保護到傳承發展,大足石刻在活化利用中“飛入尋常百姓家”。
大足石刻文創園內,清脆的鑿石聲此起彼伏,工匠們正屏息凝神,對着初具雛形的石刻造像精心雕琢。神情肅穆的觀音、栩栩如生的石象、姿態生動的彌勒……精美石刻藝術品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尊大型觀音造像前,復刻師高萬里手持刻刀,雕刻過程中不時停下來思索。為了準確把握觀音的神態,在管理方許可下,他經常去洞窟裏進行現場臨摹,有時候一待就是一整晚。

高萬里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學習繪畫雕塑,一次考察來到安岳石窟後深感震撼,“那感覺就像真正看到了佛的眼睛”。如今,高萬里專門從事石刻造像復刻已有10餘年,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安岳石刻”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千百年來,大足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無數優秀匠人,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石雕技藝,而今年輕一代已成為傳承石刻技藝的主力軍。”大足石刻文創園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唐陳介紹,目前園區與四川美術學院就“大足石雕技藝傳承與發展”等項目進行合作,已培育出十余名新銳雕刻藝術家。
大足石刻文創園正探索以大足石刻為中心的文化遺産活化與二次創新,讓石雕産業激發當地經濟發展新動能。2022年,文創園推動富瑞雕塑、蓮山藝術基地等3個項目建成投産,市場主體達到102戶,規上企業工業總産值達到4.1億元。
未來重慶大足和四川資陽將共建文旅基礎設施網絡、共塑區域文化旅游精品,唱響“資足常樂”文旅品牌,共促“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千年石窟的文化傳奇仍在繼續。
總策劃:趙丹平、顧錢江
策劃:衛鐵民
監製:閔捷
記者:周思宇、劉恩黎、張海磊
視頻:沙青 張海舟 楊進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重慶分社
新華社四川分社
聯合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