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新華全媒+ | 針尖上的舞蹈:千年技藝蜀繡的傳承和新生
2023年06月09日 18:2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重慶6月9日電 薄如蟬翼的綢紗上,細密的針線描繪出一位身著紅衣漢服、佩戴精美髮飾的仕女。撥動畫框,繡面緩慢旋轉至背面,紅衣仕女“換”上一身綠色旗袍,輕紗覆肩……

  一張綢紗,卻擁有雙面色彩,正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康寧的蜀繡人生,充滿熱情而又平靜的堅守。

這是在渝康寧蜀繡藝術研究院拍攝的康寧與她的蜀繡作品。新華社記者 儲加音 攝

  走進位于重慶渝中枇杷山正街的一處小樓中,“渝康寧蜀繡藝術研究院”就坐落在其中一層,百來平方米的空間裏,懸挂著康寧數十幅經典蜀繡作品。年近70歲的康寧在自己的工作坊裏踱步,熱情地向記者們介紹起她的作品。

  蜀繡,與蘇繡、湘繡、粵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鮮艷奪目、針線細密、痕跡難辨,多種針法並行……精巧繡形下又見神韻。

這是康寧在刺繡。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康寧23歲就進入刺繡廠工作,刺繡早已成為她的人生,彼時,她在重慶挑花刺繡廠師從蜀繡藝人王清雲。康寧自小患有耳疾,聽力微弱,反而幫她遮罩了刺繡之外的噪音與幹擾,在王清雲的指導下,康寧技藝漸長,卻依然局限于臨摹別人的繡稿。

  那時,著名國畫大師蘇葆楨來到重慶蜀繡研究所合作開展工作,康寧抓住機會便向蘇葆楨請教。“不懂美術就只能臨摹別人的作品,甚至臨摹都不一定表現恰當,更別説創新了。”蘇葆楨的一席話讓康寧走上美術學習之路,幾年後康寧便可以獨立設計、繪畫和刺繡。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康寧發現縫紉機縫衣時,布料上的針腳相互覆蓋,卻不影響布料兩面的圖案。“蜀繡能否也能運用針法在同一張繡面上同步完成兩面刺繡?”康寧有了這樣的想法便開始實踐,“剛開始研究異形異色雙面繡時,我反覆拆了繡、繡了拆,《幽女神思》用了半年多的時間才繡完。”

  這是6月8日在重慶市渝中區的重慶渝康寧蜀繡藝術研究院拍攝的康寧異形繡作品《幽女神思》的正面(上)和背面(下)(拼板照片)。新華社記者 儲加音 攝

  “傳統的雙面繡有三種,第一種是繡完一面繡另一面,第二種是繡完兩幅作品再合在一起,第三種就是把兩張繡品放在一個畫框裏,中間用深色布作隔斷。而我獨創‘雙扣針’技法屬第四種,也就是兩顆針在同一張布料上同時刺繡,同步完成的同形異色、異形異色雙面繡。”康寧仔細講解道。

  康寧的雙面繡大膽、獨特,讓她聲名大噪,“雙扣針”技法也推動了蜀繡的創新發展,蜀繡技藝得到進一步提升。2022年,康寧憑借在蜀繡上的貢獻入選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在毫米間的絹紗兩面同時繡織,是一件相當考驗細致和耐心的事情,不同顏色的蠶絲線在薄如蟬翼的絹紗間穿梭往復,並行不亂,考驗的不僅有繡者的繡功,更有繡者的心性。

  走到繡布前坐下,拿起針線的康寧宛如進入另一個世界。匠心首先要靜心,在面對熱愛的蜀繡時,盡管坐一下午,對康寧來説也是一種放松。

  康寧在堅持創作的同時,每年不定期招收學員,講授蜀繡技藝。“很多年輕人找我學習蜀繡,但浮躁、靜不下心的我不會收。”談到蜀繡的傳承,康寧更希望自己的學生基于對蜀繡的熱愛,實打實地學好技藝,讓傳統技藝為世人所知,而非停留在雲端。如今,康寧的很多學生已能獨立創作並開設自己的蜀繡工坊。

  “我的蜀繡作品已有兩百多幅,現在年紀大了,視力不如從前,但只要身體允許我還會繼續繡下去。”康寧説。

  文字記者:李曉婷

  攝影記者:唐奕、儲加音

  視頻記者:沙青、李愛斌、趙小帥、郝一林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68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