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友在果園裏查看柑橘挂果情況。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新華網重慶4月13日電 “從鄉土來,回鄉土去。”在陳志友看來,這是一種人生理想境界。出生於四川內江的一個小山村,陳志友從小跟着父母和山裏的田土打交道,這讓他對農業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19歲填報高考志願到27歲攻讀博士學位,農業産業科技成果研究貫穿始終。30歲,陳志友創立四川雲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33歲被西南大學聘請為創新創業導師,即便是收到了不少來自一線城市各大企業的誠摯邀請,但他依然堅定地選擇回到鄉村。
“要把論文寫在全國大地上,讓科技成果結在農家田園間。”陳志友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回到家鄉內江,他發現內江自古有柑橘種植傳統,這與自己在西南大學學習期間所參與柑橘的農業科技産品研究方向不謀而合。
在內江農業産業考察中,陳志友發現內江雖有較好的柑橘種植基礎,但由於品种老化問題,柑橘整體效益並不高。於是他想到通過加快推廣柑橘新品種,讓更多老百姓種植的果品提檔升級,提質增收。
這象牙塔裏走出來的科技博士真行麼?世世代代扎根在內江的老橘農瞧着這個白白凈凈的高科技人才心中打着一個問號。
“我們有的是理論知識,但只有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開花結果。”在陳志友看來,對話“土專家”是必不可少,當然,正是有了紮實的理論知識,陳志友跟農民交流的時候才能更快的理解,並在理解過後再去指導新一輪的實踐。
如今,走進內江市東興區富溪鎮天賜村,柑橘種植基地內百餘畝柑橘樹苗長勢良好。這裡是陳志友團隊建設的內江柑橘種質資源庫建設基地,用於進行柑橘雜交育種等試驗,同時研發新品種,助力天賜村鄉村振興。
此基地內已擁有明日見、甘平、媛小春等幾十個新品種,天賜村多個種植農戶實現柑橘品改項目,大力提高了柑橘品種,給當地種植農戶帶來了經濟效益。
在不斷的創業實踐中,陳志友帶領團隊建立了種苗培育、技術服務、回收果品、品種升級等一系列閉環,不僅解決了果農銷售的問題,還借助科技的力量帶動農民增收,實現了農村産業的綠色發展。
此外,陳志友還通過校企聯合,共同研發出了全國領先的柑橘新品種,如雲萃紅橘、雞尾酒柑;研發出了枳殼大樹移栽嫁接迅速建園技術,實現柑橘一年挂果且提高果實品質,打破了柑橘種植周期長且品質低下的行業瓶頸;同時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託管模式,解決柑桔種植技術落後及管理水平低下的行業難題。預計2025年,企業年收入將達到兩億元,直接帶動300人就業,間接帶動20000人就業。
2020年,他憑藉“柑橘扶貧”項目代表西南大學參加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榮獲全國總決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金獎。
2021年12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上,陳志友憑藉《以柑橘新品種為支撐的鄉村振興示範工程》項目,一舉奪得現代農業與食品賽道創業組金獎(第一名)。
目前,該成果已經在湖南、四川、重慶等地推廣柑橘新品種5萬餘畝,帶動2000余戶農戶增收,每戶年均增收最多超5.4萬元,總計增收1.2億元。
2022年2月,陳志友獲評內江市優秀青年人才。
“未來,我還想要培育出更多柑橘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為‘十四五’期間鄉村振興、柑橘産業興旺作出積極貢獻。”讓科研之樹結出更多致富果,是陳志友一直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