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深夜裏,一顆顆璀璨的“守護星”
2022年11月17日 09:14 來源: 重慶日報

  “雷鋒的士”駕駛員王斌(左)為疫情防控期間被轉運人員提供駕乘服務。(受訪者供圖)

  重慶軌道集團運營三公司電動列車司機蘭漫漫上班前做準備工作。(受訪者供圖)

  熱心市民為值守巴南大道路口的志願者送來熱茶和水果。(受訪者供圖)

  九龍坡區石坪橋街道冶金村社區書記鄧文竹在協助轉運患者。(石坪橋街道供圖)

  南岸區人民醫院內科醫生荊海正在接診。記者 李志峰 攝/視覺重慶

  重慶琪金集團定點屠宰廠,工作人員正在對豬肉進行分裝打包。(受訪者供圖)

  夜已深,人未靜。

  這些天來,在重慶,大部分市民已入睡,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堅守平凡崗位,鏖戰疫魔,不捨晝夜,保障社會穩定運轉。

  11月16日夜至17日凌晨,重慶日報記者在沉沉夜色中“見”到了他們——

  21:00

  “雷鋒的士”女駕駛員王斌:

  “當好疫情下的城市夜間‘擺渡人’”

  16日21:00,在集中居住點——沙坪壩區台州大酒店,王斌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標明每一次轉運任務的出車與完成時間,復盤了白天的任務。

  “趁沒有任務的時候整理下,看看有沒有疏漏的地方,想想怎麼改進會更好。”王斌説,“有些路線我也不是很熟悉,打開手機地圖看看怎麼走。”

  王斌是為數不多的抗疫“雷鋒的士”女駕駛員。本輪疫情發生後,她主動申請為轉運人員提供駕乘服務,當起了城市夜間“擺渡人”:白天一般待在賓館養精蓄銳,晚上隨時接受轉運任務。

  15日22:30,王斌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前往沙坪壩區利景花園小區,轉運相關人員至磁器口旅游大巴停車場。王斌以最快的速度穿戴整齊,&&被轉運人員,明確接送點,不忘提醒對方準備好生活必需品。

  20分鐘後,王斌如約到達指定地點。轉運途中,一位50多歲的女士比較激動,感覺自己是被當成“壞人”轉運。“大姐別這麼想,我們接你是對你負責,沒問題最好,真的有什麼在隔離點也能及時發現、轉診。”一路上,王斌做著這位女士的思想工作,讓她平靜了很多。

  大約一個小時後轉運任務結束,王斌回到酒店,趕緊小瞇一會兒。16日凌晨1點半左右,電話鈴聲再次響起。王斌反射性地從床上翻身起來,這一次是去富洲新城小區轉運相關人員。

  “這次接的是一對母女,她們比較配合。”王斌一路跟母女倆有説有笑,也不覺得累。“轉運時候也需要注意乘客的情緒,不同的精神狀態有不同的溝通方式。”王斌説,自己要盡全力當好疫情下的城市夜間“擺渡人”。

  22:30

  電動列車司機蘭漫漫:

  “哪怕只有一人,我也要把他安全送到目的地”

  16日22:30,單軌三號線從江北機場T2航站樓站駛出,開往重慶交通大學方向,這是當天的末班車。

  重慶軌道集團運營三公司電動列車司機蘭漫漫是這趟車的駕駛員。發車前,她習慣性地回頭看向列車車廂,只有零星幾名乘客。

  平日裏,三號線是重慶軌道交通線網中最繁忙的一條,日均載客量在70萬至90萬人次,而現在日均只有1.1萬人次左右。

  乘客銳減,但線路不能停。這是她連續上班的第八天。

  “疫情期間乘客特別少,尤其是夜間,有些站甚至都不會有乘客上車,但我們必須按照發車計時器規定的時間發車、到站。”蘭漫漫告訴記者。

  即便如此,她還是覺得很有成就感,“作為司機,我的使命就是不漏掉任何一個乘客,哪怕列車上只有一人,我也要把他安全送到目的地。”

  末班車到達終點站時,快到凌晨,蘭漫漫還要進行半個多小時的收尾工作,但她並不覺得自己有多辛苦:“我在三號線服務7年了,現在正是重慶疫情最嚴峻的時期,軌道人更要堅守崗位,滿足市民的乘車需求。”

  23:30

  巴南藍天救援隊隊員黃波:

  “我還沒來得及對他説聲‘謝謝’”

  16日23:30,室外溫度僅10℃左右,在巴南區李家沱街道巴南大道路口,巴南藍天救援隊隊員黃波等志願者堅守着崗位,對來往車輛和人員進行仔細查驗。

  路燈下,遠遠走來一名中年男子,一手提着保溫水瓶,一手提着個塑料口袋。男子徑直走到黃波面前,説:“我看了你的視頻,特意給你們送點熱茶過來。”

  原來,兩個多小時前,黃波在個人社交&&發布了值守視頻。這名網名叫“雲卷雲舒—美麗山城人”的男子無意中刷到了黃波發布的視頻,想著自己居住地和黃波值守的路口很近,便在評論區留言,&&要送熱水過去。

  隨後,他燒好熱水,帶上一口袋茶杯,提上一些水果,趁着每天能出門一次的機會,來到了黃波值守的路口。

  “大家有這份心,我們已經很感動了。沒想到他真送過來了。”儘管黃波一再詢問,送來熱茶和水果的“雲卷雲舒—美麗山城人”卻始終不肯留下自己的名字,“我就是一個被你們保護的普通人,能為你們做點事,我很開心。”

  揮手告別時,手捧熱茶的黃波濕了眼眶,“我甚至還沒來得及對他説聲‘謝謝’。非常感謝廣大居民的關心和配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殲滅戰。”

  0:20

  九龍坡區冶金村社區書記鄧文竹:

  “我們必須一起面對,共渡難關”

  “鄧書記,接‘陽’車到了,請安排一下後續工作。”17日00:20,九龍坡區石坪橋街道冶金村社區書記鄧文竹回到社區,正準備吃晚飯,誰知飯盒還沒揭開,電話就來了。

  事不宜遲。鄧文竹放下盒飯,馬上調度各網格,督促&&患者本人迅速轉運。

  回辦公室之前,鄧文竹一直在忙:21點的時候,聽説一位90歲高齡居民想買點藥,她趕緊幫忙代購,並將社區的愛心蔬菜送上門;22點,得知轄區高風險區一位居民突發腦梗,她立即&&家屬和醫院,將患者閉環護送至醫院就醫;23點過,轄區一個小孩高燒,她又&&&&送醫救治……

  17日00:30左右,各網格人員轉運完畢回到社區。鄧文竹組織大家召開每日復盤會,對社區各網格當前特殊人員情況進行匯總,並對當日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對晚上“追陽”任務、轉運,次日核酸檢測、調度協調、布控人員、物資分配等工作進行安排。

  “請容我再啰嗦幾句……”因用嗓過度,鄧文竹的喉嚨已經沙啞,但她對一些事情,還在反復叮囑,“嚴峻的疫情面前,我們必須一起面對,共渡難關。只要疫情能得到控制,再苦再累都值得!”

  0:40

  南岸區人民醫院內科醫生荊海:

  “無論有無核酸證明,均先行救治”

  “醫生,快來看看,娃兒痛得遭不住了。”17日00:40,在南岸區人民醫院急診科門口走廊,響起了焦急的呼救聲。

  值班的內科醫生荊海循聲趕忙跑出去,只見一個中年男子推着一個運貨物的小拖車,上面蜷縮着一個女孩。

  原來,家住南坪萬達廣場的小范,今年24歲,下腹已經痛了3天。看見女兒實在痛得受不了,老范趕緊把女兒送到離家不遠的醫院。

  見病人已經痛得無法起身,荊海一邊安排護士把父女倆安排到過渡搶救室,一邊去幫小范掛號。辦完回來,荊海向老范了解情況,初步診斷小范是闌尾穿孔。他安排護士迅速給小范抽血、做心電圖以及床旁彩超、拍CT。

  大約一個小時後,小范的檢測報告和CT結果都出來了,荊海告訴老范得馬上通知外科醫生進行會診並進行手術,不能再耽擱。

  “當前,疫情形勢嚴峻,為保證群眾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就醫,醫院急診科一直保持着24小時接診。同時,醫院也開闢了綠色通道。”荊海補充説,無論有無核酸檢測證明,均先行救治。

  3:00

  檢疫人員周長英:

  “市民能吃上放心肉,我再累也值得”

  17日凌晨3點,重慶琪金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璧城定點屠宰廠內燈火通明。

  廠長羅永樹正在巡查智能化生豬屠宰生産線的運行情況。在他身後,身着白大褂的檢疫人員周長英為每頭生豬進行檢驗檢疫。

  “白天要對進場的每一車生豬進行靜脈血採樣抽檢等檢疫,晚上則重點是在生豬屠宰時同步進行檢疫,包括胴體檢疫、內臟檢疫、旋毛蟲鏡檢等。”周長英説,每一頭豬都必須通過檢疫,才能進入市場。

  自疫情發生以來,她和同事把家都“搬”到了屠宰廠,自覺按疫情防控要求進行閉環管理,確保每一頭從屠宰場流向市場的豬都是安全的。“雖然這幾天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但大家能吃上安全放心肉,我再累也是值得的。”周長英説。

  為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生豬生産,羅永樹也住進了屠宰廠,每天從晚上9點一直忙到次日凌晨5點。

  目前,該廠日屠宰加工生豬超過2000頭,每天可産出200多噸生豬鮮肉供應重慶中心城區。

  (記者 韓毅 崔曜 楊鈮紫 陳維燈 陳國棟 李志峰 趙偉平)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3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