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9月29日電(邵以南)我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再添新成員。
8月19日,人民銀行等六部委印發《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誌着重慶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正式啟動。
2017年以來,央行先後指導了六省(區)九地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為我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積累了一系列可推廣、可複製的寶貴地方經驗。此次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擴容,被認為是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舉措。
“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地位顯著、生態責任重大。” 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黨委書記、主任馬天祿日前&&,“十四五”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時期,重慶高起點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金融領域的生動實踐,對助推重慶更好實現國家戰略意圖,推動重慶和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將為我國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積累有益經驗。
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黨委書記、主任馬天祿日前做客新華訪談,解讀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新華網 邵以南 攝
重慶綠色金融基礎紮實
諸多有利條件的沉澱,為重慶獲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打下了紮實基礎。
重慶早在“十二五”時期就入圍全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城市。近年來,當地圍繞“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大力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隨着綠色産業、綠色技術、綠色項目的投融資需求日趨旺盛,全面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成為重慶發展方式“轉綠”背後的現實選擇。
2017年,重慶印發首個綠色金融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規劃從重慶實際出發,核心點便是“長江流域保護”和“産業轉型”。
2019年,在重慶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由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牽頭申報重慶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期間,按照“邊申報創建邊改革創新”的思路,完成全國首個金融支持碳中和課題《重慶碳中和與綠色金融路線圖研究》;建立“一區一策”“1+N”等機制,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産業融合發展,先後&&“綠色金融服務綠色建築指南”等8項綠色金融標準;連續2年推動70余家金融機構(法人+非法人)按統一標準開展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開發並上線了面向轄內所有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大數據綜合服務系統“長江綠融通”,整合了綠色貸款顆粒化數據採集、綠色項目智能化識別、環境效益測算等功能。
目前,當地77家金融機構披露了2021年的氣候與環境信息。其中,76家制定了綠色金融發展計劃,68家建立了綠色金融相關管理制度,16家設立綠色金融發展牽頭部門或“綠色支行”,累計推出綠色金融産品180餘款。
投資活動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重慶有66家銀行機構圍繞綠色製造、綠色裝備、綠色建築、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開展了綠色貸款業務,貸款餘額合計4785.34億元,佔全市各項貸款餘額的9.72%。
既“一脈相承”也“個性鮮明”
2017年以來,我國先後設立了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甘肅六省(區)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隨着此次重慶獲批,直轄市首次加入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隊列。
過去五年,六省(區)九地的綠色金融改革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通過試驗區的改革舉措,有效解決了企業發展綠色産業、實施綠色項目中的融資便利度及資金使用成本問題,不僅服務了地方綠色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還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務水平,帶動全國綠色金融市場快速發展。
在馬天祿看來,重慶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的基本內涵與上述地區一脈相承,但又具有自身鮮明特點——
重慶是全國首個全省域覆蓋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重慶經濟體量大,産業結構綜合性強。發展綠色金融助力生産生活方式進一步綠色變革,具有很強的示範意義。
重慶是首次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的省級經濟體,更加重視整體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新舉措。
重慶注重推動綠色産業和綠色金融協同發展。將着力打造綠色金融與綠色製造、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農林等綠色産業協同發展的綠色産業體系。
重慶強調科技賦能。堅持數字化發展方向,通過構建“長江綠融通”等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全面打通綠色金融發展信息壁壘,實現綠色金融信息的開放共享和安全整合,助推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深度融合發展,提高金融資源綠色化配置效率。
重慶肩負四項主要改革任務
“從這些特點出發,重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將聚焦當好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田’,擔綱綠色低碳發展的‘強引擎’,搭建成渝雙城共建的‘新&&’,建設跨區域合作的‘新橋梁’。”馬天祿説。
根據《方案》,重慶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主要目標是,經過5年左右努力,在全市基本建立組織多元、産品豐富、政策有力、市場運行安全高效的綠色金融體系。圍繞這一目標,《方案》提出四項主要任務,包括培育發展綠色金融市場體系、建立綠色金融與綠色産業融合發展體系、建設數字化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加強綠色金融跨區域合作。
在具體的任務部署上,《方案》特別提出“推進金融資本與綠色産業融合發展……根據重慶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及‘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布局,制定綠色低碳項目投融資規劃”。
“綠色金融改革將持續為重慶綠色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驅動力。”
馬天祿認為,這種驅動力主要體現在金融資源配置上:通過産品及服務模式創新,用金融手段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資源投入到清潔能源技術、高效節能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和綠色船舶製造、綠色建築、環境修復和污染防治、生態旅游等領域,着力培育新産業新業態,保障綠色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綠色企業的生産發展,實現金融改革與經濟轉型良性互動、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發展。
據悉,到2025年末,重慶綠色貸款餘額將力爭達到6000億元以上,較2020年翻一番;全市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較2020年翻兩番,達到900億元以上。
“我們認為,金融資源的去向,將更加清晰地反映全市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動向。”馬天祿説。
訪談現場。新華網 邵以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