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9月20日電(李華曾 陳雨)臨近秋分,重慶市梁平區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內依舊生機盎然。湖面上,黃色的荇菜花徐徐鋪開,白鷺追逐嬉戲,斑嘴鴨帶着幼鳥覓食。

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旁的小微濕地內,白鷺和斑嘴鴨正在休憩。新華網 耿駿宇 攝
治污
斑嘴鴨夫婦有了新選擇
重慶市梁平區濕地保護中心副主任蔣啟波介紹,斑嘴鴨是候鳥,2018年,它們第一次被發現到雙桂湖越冬。如今,斑嘴鴨選擇在這裡繁衍生息,從“候鳥”變成了“留鳥”。
“斑嘴鴨從‘候鳥’變‘留鳥’,得益於這些年雙桂湖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蔣啟波説。
雙桂湖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直觀的表現是水質的改善。
雙桂湖建立於1953年,坐落於梁平都梁新區。雙桂湖的水質曾因肥水養魚造成湖底淤泥沉積、水體富營養化,一度降至劣Ⅴ類。
水是濕地的靈魂。如何讓雙桂湖重現碧波?梁平區在雙桂湖周邊布設環湖雨污管網,實施雨污分流,杜絕雨污滲流湖中;禁止傳統散放養殖,鼓勵有機生態種植,不施農藥、化肥,有效減少氮磷污染,降低湖水富集營養。
在此基礎上,梁平還重點實施了環湖小微濕地群生態修復,借助生物溝、雨水花園、生境塘、梯級小微濕地等生態屏障,對雨水層層凈化,確保入湖水質達標。
此外,梁平對雙桂湖22.88平方公里集雨面內山體、荒地等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提高雙桂湖區域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
梁平區還在這裡實施了生態搬遷,將雙桂湖南岸、湖體水域、入湖三大河流劃為生態保育區,劃定“無人區”,營建水生、陸生動物自然棲居地和鳥類遷徙通道。
蔣啟波介紹,2021年4月,斑嘴鴨的幼鳥第一次被發現就是在雙桂湖的“無人區”附近。
如今,雙桂湖水質已常年穩定在Ⅲ類以上,為斑嘴鴨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雙桂湖重回岸綠水清在重慶並不是個例。近年來,重慶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行河長制,在水環境治理上,城市建成區48段黑臭水體實現“長治久清”。
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長江幹流重慶段總體水質為優,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8.6%。

護綠
礦山如今披“綠衣”
翡翠般碧綠的水體,四週高聳的岩壁,一座座湖泊像珍珠一般“鑲嵌”在群山之中……這裡是重慶市銅鑼山礦山公園。這裡正在吸引着不少游客前來打卡。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一座土地被損毀、植被遭破壞的廢棄礦山。
銅鑼山礦山公園位於渝北區石船鎮,曾是當地最大的石灰岩礦區。頂峰時期,這裡礦山企業多達上百家。然而,無序的開採讓山體、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面對生態環境惡化,當地政府在2012年將銅鑼山採石場全面關停。關閉後遺留41處廢棄礦坑,共計造成14.1平方公里生態破壞區域。隨後,渝北區啟動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按照“消除安全隱患、恢復生態環境、綜合利用土地”原則,採取地災治理、復墾復綠等工程手段,因礦施策開展礦山生態修復。
如今,廢棄礦山搖身一變成為“城市綠肺”與“休閒公園”。隨着游客的逐漸增多,不少村民開始在景區從事觀光車司機、保安、保潔等工作,還有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景區人氣提升,還帶動當地農産品外銷,幫助農民增收。
銅鑼山礦區生態修復因此入選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航拍銅鑼山礦山公園。新華網 耿駿宇 攝(資料圖)
披“綠衣”的礦山不僅僅是銅鑼山礦山公園。據介紹,長江幹流重慶段及嘉陵江、烏江等主要支流10公里範圍內的廢棄露天礦山,共涉及萬州、江津、忠縣等26個區縣,面積2214公頃、廢棄露天礦山圖斑914個。2019年,重慶啟動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按照保障安全、恢復生態、兼顧景觀的總體要求,因地制宜用好法律手段和市場化方式,於2021年底全面完成修復任務,撫平大地“傷疤”。
為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過去一年來,重慶市還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32萬畝,國土綠化營造林51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4.5%。
綠色正在成為重慶“高顏值”和“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減排
船舶用上清潔新能源
“現在上船是不是很安靜?”近日,新華網在採訪時剛登上朝天門十一碼頭的游輪,電氣工程師李國雲就打開話匣子,“過去靠港時發電,噪聲值達110分貝,現在降到了零。”
李國雲介紹,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改變,關鍵一步就是岸電項目改造,以高壓上躉船的方式解決了供電距離長、供電質量差的痛點。現在,靠港的游輪都按要求接入高壓岸電,用上清潔、可靠的電能。
朝天門十一碼頭的岸電於2020年5月1日投用。李國雲算了一筆賬:截至今年8月底,碼頭使用岸電約289萬度,累計減少發電用柴油645噸,由此減少的有害氣體排放2068噸、減少有害粉塵7.7噸。

李國雲介紹船舶岸電使用情況。新華網 陳雨 攝
據渝中區港航管理所提供的數據,全區13個客運碼頭每年岸電用電量約500萬度,減少使用柴油約1112噸,由此減少含硫有害氣體排放約3559噸、粉塵顆粒物約14噸,按目前燃油價格計算節約用電成本489.7萬元。
朝天門十一碼頭“油”改“電”是重慶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實踐。近年來,重慶明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任務,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優化培育碳市場、低碳系列試點創建等為舉措,實現了碳強度和能耗強度“雙下降”。
來自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重慶碳強度累計下降21.9%,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9.4%,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十四五”期間,重慶將以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到2035年,重慶市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基本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