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第十一屆綠色發展論壇暨2025保障和改善民生經驗交流會在京舉行。與會嘉賓圍繞“添彩美麗中國 共話民生實事”主題,就綠色産業、低碳轉型與生態惠民等熱點話題深入交流和探討。
從“綠水青山”到“綠能綠電”,從“綠色發展”到“生態惠民”,美麗中國正從願景逐步變為現實。論壇嘉賓結合實踐案例,系統展示了在建設美麗中國進程中的路徑探索與豐碩成果,凝聚起綠色發展與民生改善的共識與行動合力。
綠色是美麗中國最鮮明底色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作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部署。
新華網副總裁楊慶兵在致辭中&&,作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的領軍者和全球互聯網傳播服務平台,新華網始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記錄者、推動者和鏈結者。新華網始終深入産業一線,展現綠色轉型的澎湃動能;融合傳播模式,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緊密結合,講述“點綠成金”的發展故事;並通過挖掘和傳播有影響力的品牌敘事,向世界展現中國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創新探索與大國擔當。
“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其核心是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産業轉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共贏。”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王佐書認為,綠色化、低碳化不僅推動産業升級、技術升級,也能有效提升國家能源安全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是“治國強國重大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在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看來,“綠色發展已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點”。他強調,綠色不僅是生態要求,更是現代化發展的基本邏輯。“農業既是物質産品的供給者,也是生態産品和景觀産品的提供者。美麗農業、綠色農業正成為新時代農業的新特徵與新價值。”
在産業綠色化方面,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經濟部副主任黃德生介紹,我國累計完成約6億噸粗鋼産能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光伏組件和風電裝備供應分別佔全球80%和70%,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領先。在能源綠色轉型方面,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21.6億千瓦,“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8%”,清潔能源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數字賦能可持續美好生活
當前,數字化、綠色化與民生改善正在深度交織、相互賦能,成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視角。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毛壽龍重點提到了醫療、養老和教育等領域的數字化應用。他指出,健康醫療領域正在探索“數字孿生”“提前診斷”等模式,通過更精準的數據分析,有望把許多疾病的發現關口前移,減少“晚發現、重治療”的高成本。同時,他提醒要關注數字化帶來的新風險,如網絡詐騙、信息過載、數字鴻溝等問題。“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需要在鼓勵創新的同時,配套好規則和保障。”
展望“十五五”時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偉進&&,我國養老服務發展面臨諸多機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將持續為養老服務提供政策動力。同時,銀發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將為養老服務産業化發展提供新動能。在技術變革推動下,養老服務正在加速邁向數智化。“養老機器人等新技術應用前景廣闊,可有效補足護理力量不足的問題。”
行動書寫綠色發展實幹答卷
産業向“綠”轉型、産線向“智”升級、産品向“新”邁進……從地方政府到市場主體,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共同譜寫生態與經濟協同共進的精彩篇章。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芳&&,近年來烈山區始終錨定“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將新農人培育作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抓手,走出了一條“政策引才、平台育才、産業聚才”的新農人發展之路。
2024年,烈山區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5200萬元,增速超過30.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62元,同比增長5.9%。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虞水説,海螺集團推動傳統水泥工廠向綠樹成蔭的“花園”、“零外購電”的低碳園區和消納城市垃圾的“凈化器”轉變。實現了“三降三升”的實踐價值:排放、能耗、成本顯著下降,而企業的綠色競爭力、品牌影響力與社會認可度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集團擁有27家國家級“綠色工廠”、44座國家級“綠色礦山”,併入選中國工業碳達峰“領跑者”企業。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可持續發展專家潘亮介紹,比亞迪自199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逐步形成了電子、汽車、新能源、軌道交通四大業務板塊。隨着全球能源體系加速重構,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世界産業變革主線,比亞迪提出的“三大綠色夢想”正在成為推動行業深度變革的重要力量。
當前,比亞迪新能源車型已在六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加速推動全球交通體系綠色轉型。
第十一屆綠色發展論壇暨2025保障和改善民生經驗交流會由新華網主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指導,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支持,綠色全域(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