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開市,北京證券交易所北證50指數最高漲幅超7%,日成交額連續站上20億元大關,新上市的多只新股均實現了開門紅。但也要看到,行情缺乏持續性、交易量還不穩定等問題依然存在,北交所改革發展任重而道遠。
提振市場信心
兔年開市後,北交所為何一度出現交投活躍行情?業內人士認為是外圍面、政策面和基本面多重利好共振的結果。
從宏觀環境看,中國經濟穩步回升,市場預期良好。科創板和創業板在兔年春節前就有一定漲幅,北證50指數存在補漲效應。
從市場基本面看,由於經歷了充分回調,北交所一些優質股票低估值價值凸顯。此外,北交所企業業績預告頻頻預增,隨着融資融券業務、做市業務細則相繼出爐,相關利好政策改革推進,有效提振機構投資者信心。
截至2022年末,北交所上市公司162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3家,較開市時翻一番;上市公司中小企業佔比81%,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企業佔比84%,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7家,平均研發強度達4.18%,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進口替代或擁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專利。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8.60%、14.38%,展現了發展活力與韌性。
自2022年11月份以來,北交所連續發布多項新制度。發布的融資融券制度,豐富了投資者交易策略,促進了價格雙向發現;發布的實施做市交易業務細則,充分發揮做市商功能,改進交易定價,活躍市場交易。
“市場整體活躍度明顯提高,投資者信心有效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成交金額波動性較大,無法保持持續性放大。”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告訴記者,市場希望北交所能盡快將融資融券和混合交易開閘放行,強化政策落地預期和改革持續預期,引導更多資金特別是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場,實現投融兩活。
廣東力量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為繹認為,市場期待北交所加快改革。特別是在全面註冊制啟動的情況下,加快推進北交所上市公司向科創板、創業板的轉板工作,促進京滬深三大交易所互聯互通,帶動北交所優質企業估值和流動性提升。
董秘一家人創始人崔彥軍預計,今年北交所上市企業數量仍然較多,急需推進改革吸引增量資金。他建議,在混合做市和融資融券儘早落地的前提下,站在新三板、北交所一體發展的背景下,應允許新三板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北交所二級市場,同時,公募基金要常態化發行,並儘早落實降低投資者准入門檻,以及研究推動在北交所試點T+0並配套取消漲跌幅等改革措施。
加快高質擴容
2月1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啟動。隨即按照證監會統一部署,北交所對《北京證券交易所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審核規則(試行)》《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證券發行上市審核規則(試行)》《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資産重組審核規則(試行)》三件基本業務規則進行了修訂。
據悉,此次北交所審核規則修訂增加“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北交所定位”不予受理情形的主要考慮。主要是銜接上位規則關於中國證監會自北交所受理環節同步關注是否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北交所市場定位的規定,未實質新增行業准入要求,主要是強調在受理環節即予以把關。
業內專家&&,北交所對行業更包容。除了金融業、房地産業、淘汰落後産能行業、學前教育及學科類培訓四類禁止性行業,其他行業均可以申報北交所。北交所不局限於技術創新,還包括模式創新、産品創新、服務創新等。
北交所對審核理念更包容。北交所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註冊制,適度包容中小企業發展階段中規律性問題,如對研發支出資本化、關聯交易佔比大、同業競爭、上市公司子公司分拆上市等IPO疑難問題給予更大包容。
北交所對企業規模更包容。北交所主要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為現今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提供了一條上市路徑。從交易所實際過會情況來看,2022年創業板過會企業凈利潤中位值已達9921萬元,科創板凈利潤中位值達7657萬元,而北交所中位值在4200萬元左右,體現了較為明顯的規模包容性。同時,北交所上不封頂,也歡迎規模較大的優質企業、龍頭企業來北交所上市。
與此同時,北交所形成了高效的常態化審核與發行上市節奏,上市預期更明確。2022年北交所上市企業從受理至上市平均耗時為3個交易所中最短,約為160天。高效的上市註冊,首先來源於北交所對於三板存量企業更加熟悉,審核問詢精簡、直接,做到挑重點問、不重復問。同時受益於“並聯審查”的工作機制,2022年9月以來,北交所上市委平均每週審議4家至5家上市項目,平均每月約8家完成發行上市。
近期,北交所、全國股轉公司按照片區基地服務範圍,連續召開了5場地方金融局上市掛牌工作座談會,助力當地上市規劃與北交所高質量擴容做好匹配,推動優質企業積極申報上市掛牌。
迎來新的機遇
目前,市場各方對北交所直聯審核機制關注度較高。所謂直聯審核,就是對於意在新三板掛牌滿一年後立即申報北交所的申請掛牌公司,經企業主動申請、主辦券商核查確認,股轉公司、北交所實施內部審核監管流程再造,由同一部門集中歸口管理其掛牌審核、持續監管、融資並購、上市審核等業務,在掛牌期間夯實規範運作基礎的前提下,為優質企業打造一條“更快速、更明確、更順暢”的掛牌上市路徑。通過直聯機制,預計優質企業可以實現常態化掛牌滿一年後1個月至2個月內在北交所上市,即實現“12+1”“12+2”,企業能夠在最快時間內實現上市融資。
直聯機制設置了基本入選標準。客觀條件方面,要求相關企業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北交所市場定位,申報掛牌時滿足北交所四套上市財務指標之一。優先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相關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的企業適用直聯機制。主觀意願方面,採用“舉手原則”,企業自願選擇、自願參與,申請掛牌同時提出直聯機制適用申請,並且有明確的北交所發行上市計劃,計劃在掛牌後18個月內提交發行上市申報文件。中介執業方面,要求中介機構已確定發行上市項目簽字負責人並由其作為簽字人員開展掛牌推薦業務,掛牌期間中介機構團隊保持穩定,不得隨意變更。
目前已有20余家優質公司申報了直聯機制。“北交所推出直聯審核機制,市場認為主要是為了和滬深交易所錯位競爭。”周運南&&,北京市政府重視北交所建設,將“服務新三板改革,全面支持北交所發展”,寫入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以促進北交所發展、壯大。
北交所現有上市公司162家,相較於北交所開市時的81家,已經完成了上市公司數量翻倍,但相較於滬深交易所市場,規模仍顯不足,高質量擴容是今年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市場發展的主要任務。“盡快形成初始市場規模,打造標杆企業和特色産業集聚效應,是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記者 祝惠春)
(原標題:北交所蓄力向上突破)
-
上市公司數量翻倍 北交所加快高質擴容迎來新機遇
兔年開市,北京證券交易所北證50指數最高漲幅超7%,日成交額連續站上20億元大關,新上市的多只新股均實現了開門紅。董秘一家人創始人崔彥軍預計,今年北交所上市企業數量仍然較多,急需推進改革吸引增量資金。
-
《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在京發布
由國家圖書館聯合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等單位研發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及《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8日在國家圖書館正式發布上線,即日起公眾可從國家圖書館官網登錄免費使用。
-
北京平谷區七個重點産業項目集中開工
北京市平谷區有關負責人説,新春伊始,平谷區以本次7個重點産業項目集中開工為起點,吹響了平谷區大抓項目、大抓産業、大抓發展的“衝鋒號”。
-
北京教育系統今年首場高校畢業生線下雙選會舉辦
昨天下午,市教委所屬北京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雙選會大廳迎來春季首場線下雙選會,正式拉開北京高校2023年春季招聘大幕。據悉,2023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預計達28.5萬人,市教委提早謀劃、多措並舉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
-
北京市29家定點藥店開通異地參保直接結算服務
昨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消息,本市29家定點藥店已試點開通異地參保人員定點藥店直接結算服務。市醫保局提醒,外省市參保人員在本市定點藥店結算,是否能使用個人賬戶資金支付相關費用,取決於參保地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