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加速度”
2023-02-09 08:56:34 來源: 新京報
圖集

  正在建設中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正有序推進機電和精裝修等工程。

  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實現外立面亮相。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薛珺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角,圖書館、劇院、博物館三大建築已拔地而起,大氣漂亮的外立面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

  正月十五過後,更多的工人從老家回到了工地,投入了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新京報記者探訪時了解到,今年年底,三大建築將具備開放條件,屆時,三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將成為市民的高品質文化休閒“打卡地”。

  現場1

  工友背著大包小包從老家趕回工地

  2月7日13時30分,記者來到了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在項目入口處,兩位剛從老家回京的工友背著背包,拎著臉盆和裝行李的麻袋回到了熟悉的工地。這幾天,工地的食堂、宿舍熱鬧了起來。

  提前回京的工友吃過午飯正在午休,北投集團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田丁還在電腦前忙碌。隨著項目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他要參加的會議、檢查、匯報排得滿滿當當,每周只能回家兩次。

  三大建築——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北臨大運河,西臨六環高線公園,與行政辦公區隔大運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主體結構已完工,實現了外立面的亮相。

  “節前,我們要求項目各標段現場提前存儲部分石膏板、岩棉等物資,保證節後開工有材料可用。目前,三大建築正有序推進機電和精裝修等工程,我們在全力搶進度,確保達成今年年底實現對外開放的目標。”田丁介紹,已有1200名工人回到工地,預計2月中旬,工人將全部到齊。屆時,工地上將呈現2600余人同時施工的場面,達到全面復工滿産的目標。

  目前,空調、暖通、給排水等機電工程已經完成了70%,內部精裝修工作也在加速推進。此後,北投集團項目管理團隊將和三大建築業主單位——國家大劇院、首都圖書館和首都博物館協調布展等事宜,確保年底建築具備對外開放條件。

  現場2

  副中心劇院排水管線確保雨季前完工

  下午兩點,工地上已經到處是工人忙碌的身影。幾位小夥兒扛著鋼管,進入被譽為“文化糧倉”的城市副中心劇院。

  劇院項目從西到東依次是戲劇廳、歌劇廳、音樂廳三個單體建築。項目工作人員趙寵説,未來,觀眾也是從建築南北兩側的臺階步行至平臺,再從三個單體建築的入口處進入。記者注意到,臺階上和平臺都留有花池的位置,未來曼妙的歌舞和音樂將被鮮花和綠樹環繞,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

  在歌劇廳中,工人正用盤扣搭建腳手架並懸挂安全網,40多米高的腳手架搭建完成後,工人可以借此攀爬,安裝吊頂、立面材料和水電管線。室外工地上,工人們正在挖槽,安裝排水管線,確保在今年雨季前完工。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是根植在綠心公園中的“森林書苑”。圖書館的造型十分別致,項目整體設計元素來源于銀杏葉片和森林山谷,頂部茂密的“葉片”傘蓋相互交疊,聚合成為一方中國傳統書畫中的“赤印”。

  步入其中,標誌性的山谷和兩側形似“山坡梯田”的結構初現雛形。未來開放後,讀者可以在每一層“梯田”上席地而坐,享受“臨山間于樹下”的閱讀情趣。“未來,階梯兩端還將安裝一些書櫃,方便讀者取閱。”現場工作人員王小彬説。

  在建築內部,小型吊車不斷吊送著物資,地面也進行了灑水降塵。工人正搭建腳手架,未來他們將把立柱和吊頂包裹上白色材料GRG。據王小彬介紹,這種材料又稱玻璃纖維加強石膏板,石膏板有穿孔構造,可以加裝吸音棉,起到吸聲作用,為圖書館營造更加靜謐的閱讀氛圍。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的觀眾共用大廳和主樓為兩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為此後夜間開放創造了條件。記者注意到,建築設計將千年前忙碌的運河圖景定格在了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一片林海之中,整體建築就像它的名字——“運河之舟”,呈現了揚帆起航的姿態。

  未來,博物館項目由首都博物館運營,將成為一座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為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安全,工作人員通過滿布在結構柱上的242個隔震支座,在建築上部和基礎間加設了一個能夠“化勁”的隔震層,如遇地震發生,能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證了建築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的安全。

  聲 音

  作為一名工程管理人員,能夠參與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尤其是三大建築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工程,我感到非常榮幸。我會全力以赴,不負所托,把三大建築項目打造成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新地標。

  ——北投集團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工程部副部長田丁

  ■ 手記

  從採訪者變成“遊客”

  2019年,我第一次來到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採訪建設進展,彼時,新栽植的樹木還不夠粗壯,土地上仍有大塊留白。當年,綠化工人和大自然“搶時間”,在短暫的幾個月種植期內,完成了8000畝造林任務。2020年9月,開園時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經綠樹成蔭。如今,我從採訪者變成了這裏的遊客。

  這樣的建設“加速度”,在我探訪三大建築建設項目時也有類似感受。2019年12月探訪時,工地上只有塔吊等設備,工作人員介紹的是地下50米深的防滲地下墻的施工工藝。此後的每次探訪,工程都有了新的變化。2020年底,三大建築正陸續完成地下施工“衝出地面”;2021年上半年,三大建築實現結構封頂;2022年,外形漂亮的建築主體已經亮相……我也期待著盡快成為這些場所的讀者、觀眾。

  這些年,我見證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的有序拉開。標誌性重大工程進入建設高峰期,背後是公共服務的穩步提升。屆時,我們不僅能欣賞到這些工程宏大的外觀,也能深入其中感受它們現代化的設施和周到的服務。(記者 張璐)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磊
北京要聞
  •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加速度”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正有序推進機電和精裝修等工程。2月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建設現場,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實現外立面亮相。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的觀眾共用大廳和主樓為兩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為此後夜間開放創造了條件。
  • 北京稅務部門10年累計推出523條“便民辦稅”舉措
    正如納稅人所感,“春風”10年,納稅輔導從“廣覆蓋”向“滴灌式”轉變,從“無差別”向“個性化”轉變,稅惠政策持續精準標靶“命中”企業發展節點。”  “便民辦稅春風行動”開展10年來,辦稅時間更短、環節更少、資料更簡、方式更優,北京市稅務局圍繞構建優質便捷的稅費服務體係,推便民之舉,施利民之策。
  • 北京石景山區加速轉型發展 工業老區蝶變活力新城
    冬奧公園迎客超150萬人次,首鋼園變網紅打卡地、冬奧社區居民幸福感提升……冬奧會成功舉辦一周年來,石景山區冰雪運動火熱持續,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産業復興多元聚集,公園道路等市政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一座城市復興新地標正在京西加速崛起。冬奧會後,石景山這個傳統的重工業區,迅速在冬奧帶動下變成一座冰雪活力之城,全區冰雪産業持續發展,城市活力不斷顯現。
  • 北京2023年將新增2萬個中小學學位、6000個托位
    今年,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將新增2萬個中小學學位,學前教育階段新增6000個托位。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也將不斷推進,優化學前教育資源布局,落實普惠發展保障制度,鞏固普及普惠發展成果,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 實現基礎研究成果産業化 區塊鏈國創中心落戶北京
    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將落戶北京,將突破區塊鏈領域的基礎性和前沿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産業化,成為國家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力量。
微視頻|冰雪之光
微視頻|冰雪之光
芭蕾舞劇《紅樓夢》即將首演
芭蕾舞劇《紅樓夢》即將首演
盛世·花夢|非遺文化譜新年
盛世·花夢|非遺文化譜新年
近600年的古壁畫“活”了
近600年的古壁畫“活”了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934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