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八里莊要建座博物館 老紡織人忙着捐寶貝
2023-02-07 15:13:44 來源: 北京晚報
圖集

  一把黃銅鉤、一根竹籤子、一枚擋擦板……這些奇奇怪怪的物件兒年輕人很少認識。可在半個世紀前,這可都是京棉紡織工必備的工具。

  朝陽八里莊曾是赫赫有名的“北京紡織城”,上世紀50年代起,京棉與首鋼並稱“一黑一白”。高級府綢、“銅亭”牌純棉精梳紗、“花蕾”牌細紡均為“國優産品”,“景山”牌棉紗、“燈籠”牌氨綸紗、“珍珠”牌坯布等産品,更是在國際紡織製造業名列前茅,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上世紀90年代末,紡織産業關停並轉,京棉廠區陸續改制、搬遷,高檔寫字樓和商場陸續落戶八里莊。

  過去幾十年,紡織工們有的退休、有的轉崗,但很多人仍珍藏着當年的紡織老物件兒。朝陽區八里莊街道啟動了“一起來建博物館”項目,首批20多位居民拿出自家珍藏的“寶貝”,講述了數十年前那段國營老廠的紡織故事。

  京棉職工現場展示老物件兒

  現場

  居民紛紛拿出珍藏“寶貝”

  元宵節當天,羅立新穿上棗紅外套,戴上大紅色圍巾,出門奔了東四環的萊錦文化産業園。她今年74歲,曾在北京國棉二廠工作了30來年,是名紡織女工。“街道要建一座紡織博物館,我今天是去捐東西的。”她説,這個文化園就是二廠以前的廠區。

  當天,“一起來建博物館”的啟動儀式在産業園會議室裏舉行。在這裡,羅立新見到了很多當年的老工友、老鄰居。大家互相寒暄問候,手裏都拎着塑料袋、布兜,裏頭裝着自己珍藏多年的紡織老物件兒。

  包頭棍詮釋“紡紗人想著穿衣人”

  羅立新帶來了三樣東西,分別是包頭棍、棉圍裙和借書證。

  包頭棍吸引了現場很多人的目光。這是一根小竹棍,長約15厘米,有小拇指那麼粗,摸起來非常圓潤,已經包漿了。見記者一臉蒙,一位老職工耐心解釋:“這根棍是前紡車間接棉花用的。羅師傅,我説得對吧?”

  沒錯,羅立新當年正是前紡車間的一名紡織工。“我們小時候見到的宣傳畫,男的往往是鋼鐵工人,拿着大鋼叉,女的就是紡織工人,守着機器忙。所以我當時很嚮往當紡織女工。”羅立新回憶,1966年,初中畢業後進入京棉。報到那天,哥哥從北池子的家一路送她去廠裏,出了朝陽門,外頭一片荒地,她當時就哭了。“那年頭人的思想極單純,‘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我一幹就是三十年。”

  前紡車間包括梳棉、並條、粗紗3個工序,其出産的粗紗將被用來加工成細紗、再織成布。羅立新日日不離手的,就是這一根包頭棍。

  “我們一天8小時圍着機器轉,總不閒着。”對於當年的工序,羅立新記憶猶新。她負責的機器1個小時就要落一排紗,不等紗落下來,她就要及時小跑上前,用這根小竹棍,將兩根棉條卷一下,銜接起來。

  這一步有多重要呢?一旦兩根棉條斷開了,機器就要暫停,耽誤産量。銜接時卷得太松或太緊都不成,太松,織成布料容易破;太緊,則會出現鼓包。“我們最常講的一句話是‘紡紗人得想著穿衣人’。那年月布料珍貴,要拿着布票才能買。咱們紡織工幹活兒,絕不糊弄,要對買布料的人負責。”羅立新樸素的話,獲得了滿堂喝彩。

  小銅鉤見證師徒兩代勞模

  當梁會蘭拿出一枚小銅鉤的時候,她的師傅、京棉職工韓淑芬的眼神一下子亮了:“太親切了!這麼多年了,沒想到還能再見着它!”

  1995年,梁會蘭告別河北農村的家,經勞動局招工進入京棉二廠。那時候提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人都有老師傅手把手帶教,負責帶她的老師就是細紗車間的擋車工韓淑芬。

  “韓師傅比我早6年進廠,已經是車間的業務能手了,經常在下班後給我們做實操表演。”梁會蘭説,頭一天進車間,韓淑芬就遞給她一枚十多厘米長的黃色小銅鉤,叮囑她“每天都得記得帶”。

  小銅鉤的一端凹了一個彎兒,便於手持,另一端尖而鋒利,是用來鉤棉絮的。銅鉤越尖越好使,用鈍了,就請保全師傅磨一磨。韓淑芬親授技巧、耐心幫教,梁會蘭踏實肯幹、不怕吃苦,進步很快。日復一日,小銅鉤磨了又磨,後來只剩6厘米長。師徒兩人也都成了“勞模”:韓淑芬被評為全國紡織工業勞模,連續12年獲得廠級操作冠軍,三次參加北京市職業大賽最終榮登榜首;梁會蘭不但紡織技藝超高,還做起了志願為老服務,並獲評全國五一勞動模範。

  韓淑芬也捐出了她珍藏的老物件兒——20多年前的一件白色T恤衫。1997年,京棉一、二、三廠改制,成立京棉集團,這是當年的紀念衫。韓淑芬不捨得穿,這些年,T恤衫跟着她幾次輾轉搬家,一直被好好兒地疊放在衣櫃裏。

  緣起

  老爺子拎着拖把走進街道辦

  八里莊街道為何要建設紡織文化博物館?其中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有一天我正上着班,聽同事説有居民找上門來。我們趕緊把他請進辦公室。”八里莊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説,當時的情景讓他至今難忘:來者是位老爺子,精神矍鑠、頭髮花白,但明顯帶着氣兒,臉頰漲得通紅。“更奇怪的是,他手裏還拎着一根拖把,自家綁的那種。”

  老人是誰?所為何來?“領導,我強烈呼籲咱八里莊街道建一座博物館。我們京棉的老職工,願把自家的老物件兒捐出來。”落座後,老爺子開門見山提了訴求。原來,年逾70歲的老人曾是棉紡廠職工。後來廠子改制了,他一直留着當年的工作服,小心翼翼珍藏在衣櫃深處。

  可沒成想,這天一早他在家看報喝茶,不經意間看到客廳角落裏立着老伴兒新做的拖把。“我看著有些眼熟,就走近了仔細瞅——這一看不要緊,才發現拖把上面綁的布條兒,竟然用的是我當年那件工作服。”老人家痛心疾首,差點兒掉了眼淚。一旁的老伴兒也挺後悔,但為時已晚。

  其實,住在朝陽八里莊的很多京棉老職工家中都留有老物件兒,有的如寶貝一般珍藏着,更多則被當做尋常物品擺着放着,面臨丟失、損壞的命運。“我自己的工作服已經被撕成布條兒了,但其他人家裏的老物件兒還有流傳下來的可能。”他感嘆:“東西少一件,記憶就丟一分。所以我建議,咱們街道辦能盡快建一座博物館,留住這份寶貴的記憶。”

  聽完老人的敘述,八里莊街道辦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深受觸動。從那之後,收集老物件兒、留住紡織記憶,成了街道重要的一項工作。近年來,八里莊街道陸續做了一系列嘗試,如整理老紡織工的口述歷史、用京棉老照片裝點十里堡路、成立紡織女匠工作室傳承技藝等。

  未來

  紡織博物館今年內落成

  不久前,八里莊街道向居民發出了老物件兒徵集令。短短一則消息,點燃了很多老職工的熱情,紛紛拿出自己的寶貝,有布圍裙、擋擦板等工作用具,也有茶缸、暖瓶等生活用品,還有獎狀、工作證等。

  在“一起來建博物館”的啟動儀式現場,記者還注意到一位攜寶而來的居民,他今年60歲,父母都是京棉創立初期的工作人員。他打開雙肩包,捧出一個用毛巾裹着的小包,一層層展開,裏頭是一隻鑲花陶瓷杯,杯子非常精美,杯把兒由鐮刀斧頭組成,蓋上立有一隻和平鴿,杯身寫有“北京國棉一廠基本建設工作服務於南昌留念。一九五三年五月,滿琮。”

  小心翼翼將杯子收起來,這位居民打開了話匣子。那是1953年,他父親劉滿琮在國棉一廠籌建處。廠子要鋪設專用鐵路線,他奉命赴南昌的林場採購枕木。山高路遠,他一去就是數月,家人病了也無法返京照顧。圓滿完成任務後,他在南昌訂制了一套茶具。時光流轉,老先生今年已經92歲了,仍然在用這只杯子。“杯子暫時不捐獻。我今天把它帶來,是想把篳路藍縷的建廠故事講給大夥兒聽。”這位居民説。

  八里莊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馬思來介紹,紡織文化博物館預計在今年內落成,地址就設在萊錦文化産業創意園。“我們希望博物館能夠普及紡織知識、傳承紡織文化、弘揚紡織精神,助力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這位負責人説,除了繼續徵集展品之外,下一步將進行展陳設計。“博物館建成後,會設有常規的展覽,並開展居民紡織體驗活動,並與其他紡織類博物館進行交流。”(本報記者 朱松梅)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磊
北京要聞
  • 北京朝陽八里莊要建座博物館 老紡織人忙着捐寶貝
    一把黃銅鉤、一根竹籤子、一枚擋擦板……這些奇奇怪怪的物件兒年輕人很少認識。八里莊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馬思來介紹,紡織文化博物館預計在今年內落成,地址就設在萊錦文化産業創意園。
  • 京雄高速永定河特大橋主體工程五一前將完工
    昨天上午,在京雄高速永定河特大橋施工現場,200多名工人正在施工。永定河特大橋是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線重點控制性、標誌性工程,全長1.62公里,其中東引橋410米,西引橋690米,主橋橋梁長度520米,主拱跨度達300米。
  • 商圈升級改造 三里屯恢復煙火氣
    被譽為潮流風向標的朝陽區三里屯商圈恢復了煙火氣。三里屯太古裏還有多個樓座升級重建,以西區連橋建設為例,目前已經全面啟動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預計3月份可以亮出主結構。
  • 新春再出發!——全國多地中小學春季開學見聞
    2月6日,開學首日,山東省濟南市經十一路小學的部分學生,在校門口展示自己的兔年文創作品。
  • 北京大興經濟開發區6個月入駐52家數字健康企業
    除了斯丹姆集團,由中科院、清華大學等數名專家、學者組成核心團隊的中科鴻略也於近日入駐大興經濟開發區。另一家高精尖企業高光文明入駐後,園區為企業迅速解決了場地、資金、政策及産業聯盟建設等問題,2022年累計納稅1000萬元以上。
微視頻|冰雪之光
微視頻|冰雪之光
芭蕾舞劇《紅樓夢》即將首演
芭蕾舞劇《紅樓夢》即將首演
盛世·花夢|非遺文化譜新年
盛世·花夢|非遺文化譜新年
近600年的古壁畫“活”了
近600年的古壁畫“活”了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934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