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烏夢達、俠克、趙琬微)29日是第17個“世界卒中日”,主題是“識別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腦恢復好”。隨着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腦卒中發病率有所上升,並出現年輕化趨勢。其致死率、致殘率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巨大負擔。專家建議,全社會要高度重視,要加強早篩早治,避免“卒”不及防。
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36歲的陳先生是一家互聯網企業的員工,連續加班數日後,晚上在浴室洗澡時,暈倒在地,醒過來不僅無法説話,半側身體也不聽使喚。家人緊急撥打120送到醫院,醫生診斷為急性腦梗。這是專家告訴記者的一個近期發生在北京的案例。
專家介紹,我國腦卒中呈現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四大特點。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吉訓明教授説,中國腦卒中病人已超過1700萬,腦卒中除導致猝死外,還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影響國民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負擔。
“當前我們國家腦卒中復發率是國外的兩倍,多數五年內就復發。這與我們的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控制率不高有關。”吉訓明説。
受訪專家&&,卒中是目前中國成年人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近年來,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飲食結構不合理和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卒中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專家介紹,由於卒中是急症,一旦發病,患者馬上面臨生命危險。因此,讓卒中患者及公眾快速識別卒中症狀,建立及時就醫的意識是第一步。當患者出現平衡難、看不清、臉不正、臂不平、語不靈等症狀時,家屬或目擊者須格外警醒,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送至最近的卒中救治中心進行治療。
防治卒中需避免四個普遍性誤區
專家提示,防治卒中有一些誤區需要引起重視。
誤區一:腦卒中是老年病,年輕人不會得。專家説,卒中患者中很多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他們誤以為腦卒中是屬於老年人的疾病,其實現在年輕人的不良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都造成了腦卒中風險的提高。
誤區二:輸液能降低腦卒中風險。專家&&,一些人認為輸液可稀釋血液,能降低腦卒中和心梗風險,其實這是錯誤的,而且非常凶險。腦卒中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而定期輸液只是突擊行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動脈血管內壁慢慢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使血管變窄、被阻塞住。這些斑塊正是一個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導致急性腦梗、心梗。“拆除炸彈”需要控制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預防腦卒中與控制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密不可分,是一個長期過程。
誤區三:病“好了”就不用吃藥了。專家&&,一些人以為治病以後就不需要服藥,也是很大的誤區。中風的復發率很高,越是高風險人群越要堅持吃藥。還有的人因為腿、腳能動了就不吃藥了,實際上中風後即使肢體康復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轉,堵塞可能還存在,應該遵醫囑堅持服藥,同時還要加強康復訓練。
誤區四:一些藥物或者動作,是防治卒中的靈丹妙藥。專家&&,對於養生保健來説,規律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任何食物包括納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還是保持膳食均衡,每天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糧。
高血壓等危險因素控制率亟待提高
專家介紹,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是卒中患者最普遍存在的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是腦卒中的首要危險因素。提高高血壓防治的控制率是改善腦卒中的關鍵。
世界高血壓聯盟主席張新華説:“據估算,目前中國高血壓患者超過2億,僅有一小部分人血壓控制達標,需進一步加強防治。”
專家建議,下一步要加速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防治能力,將高血壓納入入院必測項目。“預防高血壓發生是全社會的責任,檢出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個體則是醫療服務體系和患者的主要責任。”張新華説,必須通過入院篩查發現高血壓人群,一旦確診立即進行治療,並長期隨診,最終控制血壓達標。
資深急救專家賈大成建議,在提高高血壓防治控制率的基礎上,要加大急救科普力度和救治培訓,對心血管病急重症的救治要從院內延伸至院外,尤其要提升心血管急重症的社會救治能力。
-
北京發布6項考古成果
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10月29日開幕,北京市文物局發布6項重要考古成果,包括中軸線、琉璃河遺址、新宮夏商周聚落遺址、路縣故城、金中都、長城等考古發現。
-
專家支招如何避免“卒”不及防
(小標題)高血壓等危險因素控制率亟待提高 專家介紹,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是卒中患者最普遍存在的危險因素,其中高血壓是腦卒中的首要危險因素。
-
醫生提示:懷疑卒中,去醫院越快越好!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有哪些治療方法。
-
新華全媒+|科學守護 北京古樹煥新生
作為首都北京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密雲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全區有1206棵記錄在冊的古樹。
-
第三屆北京(國際)大學生電競節在京舉辦
電競北京2022系列活動——第三屆北京(國際)大學生電競節日前在京舉辦,以“大學生辦、大學生賽、大學生評”為宗旨,本屆電競節旨在通過舉辦系列活動,為全國大學生提供競技和交流&&,同時拓展和深化“電競+”概念。